「太一祭解法」道法簡義
Related Articles
尊道德貴
太上老君與樓觀台
樓觀台勝紀
天下名山大川,仙真幽居之所,道家稱為洞天福地,宇內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下第一福地即道教祖庭終南山樓觀台。
樓觀台古稱地肺山,位於古都西安周至縣,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千山捧嶽,嵐煙川流,含藏日月,吐納雲霞,峰穴林谷,溪洞潭泉,奇麗萬象;宮觀堂閣,金鼎石室,巍峨莊嚴,氣發舒祥,匪人間之風物,比象外之樓台,歷紀以來詔誥之隆,碑誌之繁,粲然大備,不可名紀,古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盛,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
樓觀臺原創於周康王大夫尹喜,尹真人名喜字公文,母夢天絳霄流繞身,而後真人降世,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堂堂有天人之貌,少時好習墳索易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徹,大度恢宏,損身濟物,于雍州地肺山結草樓為居,每於樓台仰觀乾象,瞻望斗宿,故稱「樓觀台」。昭王二十三年癸丑尹真人登樓四望,見紫氣西邁,知有大聖人度關而來,乃求出任函谷關令,預期齋戒,令門吏掃路四十里,夾道燒香以候聖人入境,七月十二日甲子果遇老子駕青牛而至,尹真人即具朝服出迎,跪伏叩請老子暫留神駕,再三推辭,歷試尹喜三試皆過,老子怡然允諾,於是就官舍中設座供養,行弟子之禮,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請老子歸草樓,拜請著書,垂示大道, 老子乃設壇講著「道德經」
五千言,其以清靜之宗,道德之旨,本於自然,臻於至妙,從修身之本,至理國之方,洪纖畢舉,靡綸無遺,為橫亘古今,至道至德之萬古聖典,樓觀顯道,天光煥臨,經教遐布,故尊為道教祖庭聖地。又名「說經台」。翌年四月二十八日老子於此台乘雲升入太微,亦名「升仙台」。尹真人以老子所言理國修身之要,去奢滅欲之言,編著三十六章名「西昇經」遂於草樓潛修至道而超凡入聖。
樓觀台因老子垂降大道,歷代帝王增築道觀,宮觀更形偉盛,氣宇狀麗,周穆王修建樓觀宮,成為道教立觀之始;始皇封禪泰山,親臨樓觀拜謁老子,詔令修老子殿,規模宏大;漢武帝傾慕黃老,時往朝拜,大興宮闕;隋文帝尊尚篤奉,加以擴大修葺再添其盛,大唐更奉為皇室祖廟時臨朝謁,樓觀盛名益大顯於天下。
樓觀台秉靈異於肇立之初,應仙聖於虛無之表,方士真人,神仙會聚,如道祖老子、尹喜真人、王少陽真人、鍾離老祖、純陽帝君、陳希夷老祖、劉海蟾祖師、張三豐祖師、韓湘子:::等聖蹤隱顯,仙家游宴,故又譽為「仙都」。
昭王二十七年老子以道德為宗本,以太一為根源,創立太一宗,為第一代大宗師,泒傳至第四十五代何子明,治法代絕,老君於樓觀台敕何子明授黃元吉傳治第四十六代,黃元吉祖師曰:「天地之氣渾浩流轉,歷億萬年而不蔽者,皆由太一真氣默運其間,天地所以悠久無疆也。故教脈化行四海,歷代天子崇奉,代天行化,佐國救民,法教宏興,東夷西戎皆詠道德之風,南州北邑同論無為之旨,是教也源於老君,流於太一,人心信向,如百川赴海,莫之能禦,滔滔溢溢於萬世」。黃元吉祖師再授黃史傳治第四十七代,並以道德肇始於樓觀,乃於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區,敕令設立「台灣樓觀台」,其地理形勢背山面海,左右交互,主龍脈盈盛,真氣融結,堂局隆密,天水朝懷,上承斗杓玉輝,下凝元氣融聚,地理集妙,天機幽玄,與名山崆峒相呼應,與樓觀輝照,又名「台灣樓觀台崆峒山」比若世外桃源,居高臨下,俯視海洋生物博物館,為恆春半島景觀之最,視野遼闊,海面波浪壯觀,碧藍無垠,時或雲翻波湧,浪潮滾滾,驚濤拍岸,雄偉壯觀,尤以夕陽西照雲海一色,落日餘暉,霞光萬丈,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置身其中,洗心滌慮,絕塵忘俗,仿如人間仙境。
崆峒山設大羅天仙府,敬奉「太元聖母為」主神,及黃帝之師廣成子,左側設立孫子廟,敬奉歷朝七代軍師---孫子、鬼谷子、孫臏、姜太公、文子、東方朔、張良。右側設立華陀廟,敬奉七代神醫---華陀、岐伯、扁鵲、保生大帝、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中殿敬奉文武財神---文財神等,以為各方善信朝禮膜拜之聖境。
尊道德貴
道教 太一宗 祖師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道教教主
大道之祖太上老君,萬化之師,歷代以來,應時垂教,無世不出,周昭王二十七年,老君下降於四川雲台山演經陳述,傳授太一大道,老君曰:“道之始,混沌虛空,太一真氣,分佈清濁,開闢乾坤,天地成像,品物俱備,是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者,大道之又曰:“天常清,地常寧,皆太一之道也:::天有太一萬物生焉,人有太一五行用焉。”老君乃建立法度,弘法天下。 ,創立太一宗,傳授雲台正治官圖治山灶鼎,是時萬民悉化,咸歸太一之道,道德之風普揚。周昭王二十七年,下詔老君為太一宗第一代大宗師。
無世不出 不世不化
熱門紀事
尊道德貴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 來自哪?
天官大帝又尊稱為紫微大帝
元宵節起源於道教的祭神禮儀,據道教經典《歲時雜記》記載,道教的奉祀禮儀 新的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 而這一天為天官大帝聖誕節慶 更有賜福之辰意義,天官賜福人們以上元節要燃燈為驅邪之意。
燈籠對於道教來說 也是燃燈的一種儀式,更是元宵節的主角,元宵節又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賜福之意。所以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夜不論士族庶民,一律「燃燈敬神」,以示對諸神的尊敬和虔誠之意 所以道教的燈儀有所多儀式元宵上元節也是一種儀式。
此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道教奉祀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成為歷朝歷代的一大盛事一直沿用至今。
而元宵節日當天,家家戶戶懸掛五色燈綵,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燈會大放異彩。
歷代君臣百姓都去觀燈或猜燈謎,傳統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敬天敬神、從善如流、弘揚正氣與道德理念深入民心,使人們從中受到驚天地的啟迪 所以人們敬神的信仰一直流傳 也代表著華人自古自今敬天地而立。
尊道德貴
道教的的生命觀
道教是 “重人貴生”的宗教,其論涉“生命”的義理極為豐富多彩,是道教學中最具有社會價值的理論成就,是人類“生命學”園地的奇葩。從道祖老子著《道德經》,揭示宇宙生存論及長生久視之道,爾後歷代道教祖師,皆宗仰而闡發之,成就了道教“重人貴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生命學體系,或曰養生文化。代代傳承發揚,成為有東方智慧之光的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道教如何認識生命,亦即何謂生命?
這裡所說的“生命”,不是泛指一切生物體,而僅指人體生命。據我所知,歷來“對生命”
的解釋,有著不少說法。如:具有肉體、精神、靈魂三大要素,謂為生命;神識與先天之氣的合
一,謂為生命;形神相依相守的和諧合一,謂為生命;有徑謂“性命”即生命;有謂生機與形體俱
具為生命。道教對人體生命的解釋,也有很精彩的論述。如吳筠《元氣論》認為真精、元神、元
氣不離身形,謂為生命;《太上老君內觀經》認為,“氣來人身謂之生”,“從道受生謂之命”,即
氣為生機之源,氣人形體,從道受生,謂為生命;《太平經·令人壽平治法》認為,精、氣、神
三者相與共於一體,是謂生命,更說神乘氣行,精居其中,三者相助共功為治於一體,是謂生命。
我以為道教強調以氣為本,精、氣、神三者和諧於一體的“生命說”(或謂生命三義論),還是富有
哲理和比較貼切的,也是同道教的養生文化緊密關聯一致的。這是道教生命觀的特徵之一。
養生之典
養生穴位法—勞宮練法
勞宮穴是人體內外氣息交換的主要通道。勞宮打開後,練功者就非常方便地實現內氣外放,外氣內收,進而達到自然大宇宙和人體小宇宙平衡,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打開勞宮穴是進行採氣和發放外氣的基礎。
練功者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頭頸端正,兩眼微閉,含胸拔背,全身放鬆,意守丹田片刻。然後兩臂向兩側平舉,同時掌指上翹,至兩臂呈一字形時,十指尖朝上。然後兩臂外旋,轉掌心向上,兩手緩緩上舉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用力向上伸,然後慢慢沿身體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式(注意兩手掌面不要貼緊,應有一些間隙),然後,兩掌輕緩地向左右水平擺動,意;念兩手之間的氣貫入左右勞宮穴。如此反复導引,左右擺動的幅度不要過大,待熟練後,便可只有動之意,沒有動之形。
經上勢導引,氣感較強後,以意引氣。吸氣時,氣自下丹田上升一—膻中穴一左手一一一大臂、小臂內側——勞宮,稍停呼氣,呼氣時,氣進入右手勞宮穴小臂、大臂內側——膻中穴——下丹。
收功時,左手心貼準肚臍,右手搭在左手背上(女性相反),先順時針方向從內向外繞圈按摩18次,再反方向由外至內繞圈18次(女性相反)。搓熱雙手,輕擦臉部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