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與道教義理

0
895

“神仙”一般是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仙”也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其實,神與仙是有區別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於天地未分之前,也稱先天之聖,是先天就存有的真聖,按《抱朴予》的說法,是屬於神異類,“非可學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極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間的凡人通過修道能夠修成的。仙是後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也稱後天得道仙真,凡是通過長期的修煉,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國古籍中的“神”字,內涵相當豐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們難於預測、駕馭者謂之神,如《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又日:“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氣等謂之神,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智之精氣謂之鬼”。還有長生不死者謂之神,如《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見“神”既包含先天神靈,也包含有精氣之神和希求不死之願望。道教謂老而不死曰仙。漢末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解釋: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製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說: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疚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其有道,無以為難也。鐘、呂認為,所謂仙與人的分野,在於陰陽狀況的不同。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負陰抱陽而為人也。

道教經書甚多,明代刊行的《道藏》便有5485卷,明代以後陸續出現的經書亦略有數千卷(近人彙編有《藏外道書》)。卷帙浩繁,內容包羅萬象,揆敘萬類,諸如義理哲言、科儀規範、靈符神咒、修養方術等。而要對其義理規范進行清晰明辨,則務必先進行一番大致的梳理、歸納,使能對其主體綱要有所了解、把握。關於這方面的探討,古往今來,議論頗多,見仁見智,各從其志。現對道教義理的主體思想結構,作簡要剖析如下:

一、道教的根本信仰為“道”。它既是根本的信仰,也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中心。一切理論、修養、規範、科儀皆圍繞這個思想中心運作,即闡發、延伸、融攝。一切道經道書,其出發點與落腳點,都在於論證“道”的永恆常在與創造、支配宇宙一切的無限權威和力量。一切運作、行持,皆以尊道、循道、法道、證道、與道合一為圭旨。道教的信仰與文化體系,就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而“道”這個字,從文字解釋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有多種含義的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運用得十分廣泛。道教思想,淵源於我國殷商時代的鬼神崇拜,戰國時代的方仙信仰,漢代的黃老道。它所說的“道”,除具有本原、運化規律、理念、道路、方技等意外,更具有靈性、悟性、善性、神性、陰陽變化、五行生剋等宗教性含意。道教崇仰的“道”,信者認為外能創造、支配宇宙一切,維護宇宙和諧與人世社會安寧;內則能主導人的心性、形體的安適和康健。

二、在“道”的統攝之下,道教教理教義中較具有學術思想性的內容,可梳理出四大支幹,一曰重生,二曰重和,三曰重德,四曰重術。重生即重在闡發和論證“生”與“道”的關係。“仙道貴生”,生道相依相守,有道則生,失道則死,生道合一,則長生久視;重生輕死,務生為樂;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更主生態平衡,珍視一切動植物生命。重和即闡發和論證“道法自然”則宇宙和諧。反對戰爭,反對以強凌弱,使社會安寧;內求陰陽調和,則體安人壽;處世“和光同塵”,則謙虛受益,自然和諧,社會和平,世人泰和,無水旱蟲兵疫之災,是人類幸福、社會發展的關鍵。重德即闡發和論證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與人之間和善相處的綱紀。修養道德既是作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證成仙的階梯,勸善規過,勉人為善,功德圓滿,必獲吉慶;善惡報應,如影隨行,天道承負,無可逃慝;醮儀祭祀,解厄度亡;慈心於物,濟世利民;地獄五道,警人為惡;清規戒律,嚴謹修持;功過寶典,檢束自律;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卹寡,敬老懷幼;天有司過之神,世有懲惡之刑,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重術即道教素重養生延命,重視性命雙修之方法與眾術,有“道”無“術”不行之說,亦即信行方術是修道的途徑。諸如內外丹道,諸種氣法,動靜功夫,道醫療病,養性延命,以及形形色色的星相佔驗數術。

以上四大思想觀念,是道教義理規範的四大基點。

三、道教信行的理想,有入世與出世之別。世俗的理想則是用道教入世法教化世人,使其遏惡揚善,為有道德正信之善人,大家和平友善相處,共建共居於太平國土,有聖賢治理國事,人各勞作食其精力,天下無水旱兵蟲疫之災,人壽年豐,太平安樂。其宗教性的出世理想,則是用道教的出世法,引導和感悟有善性者修行長生久視之道,得道成仙人,肉體飛升或精神昇玄,進入神仙極樂之境。總的來說,道教信行的理想是兩種人格和兩種境界。道教認為,善人是修仙的基礎和新的起點,登仙是善人最美好前景與歸宿,兩者是相聯繫的、一致的,前者是基礎階段,後者為超越階段,也可說前者為世俗同塵階段,後者為超脫塵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