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現有仿間公司 利用太一宗名義
Related Articles
宗壇活動
2022 壬寅年道士法師課程班 更改 上課地點
上課為期十五週
本院週日班為每個星期日 早上9:00至下午4:30
註冊時間: 五月二十九日 (早上9:00至17:30 報到,繳費,領書,填表)
本院上課地點:新北市鶯歌區中正一路303巷1號 鶯歌孫臏廟教室
孫臏廟聯絡電話:02-26734029
宗壇活動
壬寅年登梯授籙奏職注意事項
壬寅年四月十四日法會神職人員注意事項
壹.武奏 文奏 神職人員 一律吃三天素齋 !
貳.武奏神職人員保持最佳睡眠 維持精氣神!
參.武奏人員 大宗師派官開梯時 不得離開內壇!
肆.武奏人員 需準備四包紅包100元-600元不等 給予轎伕路費 代表上京赴考 也有晉爵升官之意!
伍.武奏人員於用餐時 工作人員會準備 不得離開!
陸.下轎後入刀梯監壇時 步罡入壇 領符與領奏表!
柒.奉香完後 待在壇內 不得出結界 由人員引導!
捌.登梯到達後 上香 先鋒官宣表 博杯祈天 得杯!
玖.下刀梯時 請一步一步往下 在至內壇授印蓋呈!
拾.圓滿登梯通過後...
本府造生基位於自己廟宇 從未與同名或是坊間公司合作 請對生基有興趣信眾 親自電話或是來廟詢問! 近日有百姓來電 坊間有公司說明與本府合作或是利用同名 或本府四十七代宗師與四十八代宗師 照片或與名義 本府
下一篇文章人事公告
Comments
熱門紀事
尊道德貴
十一曜真君介紹
十一曜真君介紹
十一曜在道經中一般稱作"十一曜星君"或"十一曜真君" ,是指太陽帝君、太陰元君、木德歲星星君、火德熒惑星君、金德太白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鎮星星君、神首羅睺星君、神尾計都星君、天一紫煛星君和太一月孛星君。 與十一大曜相關的經典有:《洞真太上八素真經服食日月皇華訣》、《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太上飛步五星經》、《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訣》、《上清回神飛霄登空招五星上法 經》、《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咒經》、《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太上日月混元經》、《太上洞神五星讚》、《上清十一大曜燈儀》等。
《元始天尊說十一大曜消災神咒經》記載:當災害將起時,速繪十一曜形儀,建道場,持念本《神咒經》,即可"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攝毒害,以度兆民。 "誠心禮拜十一曜真君,可以使得星辰順度,疾病消除,社稷安寧,人民康泰。
日宮月府
一、太陽帝君
即太陽之神,全稱「日宮太丹炎光郁明太陽帝君」、「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 李思聰編《洞淵集》卷七稱:"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 日宮太陽帝君,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祿壽之司,常以三元萬靈天官皆詣日宮,檢校世人罪福之目,進呈上帝,謂之陽宮生籍。 ”
二、太陰元君
即月亮之神,全稱「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 《洞淵集》卷七稱:「月者,太陰之精,皇后大臣之象...... 月宮太陰帝君,下管五嶽、四瀆、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並酆都羅山。 百司常以三元日,冥官僚佐皆詣月宮,校定世人生死罪福之目,呈進上帝,謂之陰宮死籍。 “
五星
一、金德太白星星君
即金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西方金德星君,金之精,白帝之子,主刀兵將軍肅殺之威,其精下降為雨師之神。 光照七十萬里,徑一百里,一年一周天。 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皓鶴,日霞之衣,執玉筒,懸七星寶劍,垂白玉環佩,管人問金銀、銅鐵、玉石、兔、牛、馬、牲、豕、鼠、蟲、石人、石馬、霜雪之事。 ”
二、木德歲星星君
即木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東方木德星君,木之精。 蒼帝之子,光照三十萬里,徑一百里,十二年一周天。 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青霞壽鶴之衣,執玉簡,垂七寶劍,白玉環佩。 下管人間山林、草木、龍蛇、魚鱉、水族風雷之事,木之氣直行仁和,司於有德。 ”
三、水德辰星星君
即水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北方水德星君,水之精。 黑帝之子,水德為天心,紫辰之星,正對崑崙之頂處。 紫微之宮,即元氣之主。...
Post Slider
民間道教
台灣由於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在傳統華人社會上產生了巨大沖擊,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正統道教產生了大的巨變產生了佛道雙修名詞,百姓不了解拜公媽是道是佛。但相對的,被視為中華文化根柢的道教,卻全無應變之策,過大的包容,喪失的道教自我,使得道教逐漸流失了信徒,逐漸成為民間的宗教,甚至使民眾無法區分道與佛,而誤以為拜佛即是信道,信道便是拜佛。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一龍一蛇與時俱變,道教應是最能隨順時代的宗教,卻由於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改革,而趨於沒落。《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儉易、謙卑,為《老子》所標榜的三大美德,但今日的道教神職人員,能遵行的似乎不多 甚至有些稱為算命師 地理師 運用五行預知 卻稱拜佛禮佛等等;相反的,在佛教的和尚中,則反而較易看到這些美德。不重人才,不重學理,使今日的道教,僅能存在於民俗中,逐漸退居成道不道 佛不佛民間道教,實在至為可惜。
但是民間道教,保留道教的特色與優點存在,如奉祀方式 敬神方式 濟世方式等等 去宣揚道教 使百姓了解 何謂道教。如果針對道教教義的諸多特點加以分別民間信仰便會成為實質上民間道教,這些特色也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今將道教的特色引述於下:
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並且認為「道」生「物」,道即在物中,道物一體;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土的哲學,也影響了魏晉六朝的佛教,促使大乘如來藏說的形成。
敢與天爭,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借由養生以求延生、長生;不像佛教以生老病死為不可改之定數。道經中這類的話,甚為常見,《黃帝陰符經.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仙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引)《真氣還元銘》云:「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重字號》)宋.張伯端《悟真篇.卷中》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教的這種強調人力可以勝天的觀念,在今日人類對基因組合的研究中,已被證明「百年」並不是人類的大限,人們可以借由改變基因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強調生命的可愛,《易經.繫辭上》所謂:「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些都強調「生」出自於「道」,不像佛教以「生」出自於「婬」穢,為無明所成之苦果。
強調陰陽和諧的重要,主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陰陽男女須相配合,才是天之道。道教繼承此觀念,重視男女兩性之關係,不以婬為邪穢,由此發展出房中術,使兩性關係能正常發展。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劄記》頁1292-279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只為化醇化生,惹出許多事,所以釋氏勘破這關捩子,劈頭從夫婦絕起,正要得生生路斷,還歸混沌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31.別集類》)顧允成又說:「釋氏要得混沌,亦是有激而然。蓋見得天地資始資生以來,相殘相賊,日甚一日,所以直要向咽喉下下此一刀耳。胡敬齋曰:『聖人有憂世心,無忿世心,是知釋氏殆忿世而過焉者也。』」顧允成及胡居仁之說,雖未必允當,確也看出釋氏的戒婬的結果,必致物種絕滅而返于混沌。
道教由「陰陽相推」之觀念,而發展出生剋為用,生殺兼重的說法;道教《黃帝陰符經》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說明了「生」與「殺」須並重,四季才能運行,萬物才能滋息不已;不似佛教重慈戒殺,棄淫厭生。
強調今生的重要,不棄今生求來生。重視今生的成就,努力從事修鍊者,今世可成仙;為民貢獻心力者,死後可以成神。《禮記.祭法篇》談到了幾個立祀的原則,都是有功於民,能救百姓災疾,捍禦大患者,才能受人民之祭祀;這種習慣,被道教保留了下來,民族英雄如關公、岳飛、鄭成功等,皆受萬世奉祀,成為護民佑民之神祇;使人勇於為人類奉獻犧牲。
提倡道教之原始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於樓觀台所著道德經,一部創世的巨著,道教的聖典,以道為天地之始,以道為萬物之母,啟示道生之,德蓄之,尊道而貴德的至理 現今大廟或是私人宮廟因為環境 道廟奉祀如來 道廟奉祀地藏 。
太上老君教導人們清虛自守,伐妄歸真,將道德融合在生活倫理的意涵中,以仁善、忍讓、無爭去依循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和諧方式,規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道德的重整,形成一種祥和而穩定人心的力量。道德為三綱五常之首,自修身、齊家、治國均有其道德之範酬,故經中以「天下百姓」為啟示的方向,試觀歷代聖賢以道德安邦治國之盛世,如堯舜讓賢其德如天而九族敦睦,民風淳樸;大禹治水,克勤其德而利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德善兼備,諸侯來朝,安天下以歸仁;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高宗「貞觀之治」均以德立政,仁行天下,百姓崇尚道德,而成為千秋盛世。
上述道教的這些特色,深植於華人心中。在海外的華人社會裡,還是普遍崇尚五行生剋、道教術數、祀拜歷代有功於民者為神祇,以及沿承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民間道教雖然有許多糟粕與包袱,卻是保存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加以改革,才能使道教重新扮演做為中華文化根柢的角色。凡道廟宮壇 是臺灣民間百姓廣為採用的傳統道教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道教、釋教、儒家二教一家合流的漢人移民合成信仰,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也包括孤魂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道教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道教信仰的神明;次者表現出臺灣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如供奉捨身救民的日本軍人;再次者如各地有應公、萬善同歸,有的更分靈者眾,如南鯤鯓代天府萬善爺;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道影響儒釋二家,長期影響中華文化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台灣從農業時代興起宗教 從繞境 廟會 法會等等 很多人跟著參加 一問三不知 加上 台灣早年一些電視劇 加快傳播速度 混淆說書式提倡...
尊道德貴
道教的節慶《清明節 》
中華民族的清明節 (百善孝為先)
道教的節慶《清明節 》從古代至今掃墓的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從周禮的記載中 祭祖是一個禮規的儀式 講究是宴款我們自己祖先 還有一個重要奉祀儀式 古代時為祭天在祭祖 後者演變奉祀山神土地 另一名稱為《后土》先謝神護佑我們的祖墓無損壞 子孫因風水而庇佑興盛 !
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只是一個掃墓祭祖儀式而已 代代相傳奉祀祖先 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平安的傳承 在道教傳承中 視死如視生 我們過的節慶都有代表的意義在 故清明節也是一種代代相傳孝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