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德貴 道風清 道仕途 Related Articles 尊道德貴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所寫(道德經)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22-08-06 0 《道德經》是太上老君(老子)的代表作品,它是一部思想深刻、內容豐富的哲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全書共五千多字,記載了老子的思想,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所以道教稱為《老君》道家稱《老子》、《道德五千言》、《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老君五千文》。這部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經》,有37章,第二個部分是《德經》,有44章,全書總計81章。文字簡約精煉,內涵深刻博廣,以「道」和「德」為核心,集中體現了老子的宇宙觀、政治主張、治國理念、道德觀念、行為原則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教經典 也代表著中華文化潮流。 《道德經》的碑石 太上老君的《道經》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第37章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結尾,主要論述了「道」的基本內涵。下篇《德經》第38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開始,第81章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結束全文,主要闡述了「德」的基本內涵,反映了老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具體內容涉及宇宙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道」與「德」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尊「道」為至高地位,「德」是「道」的最高體現,在「尊道」的同時也「貴德」,「道」與「德」一起,共同構成《道德經》的核心內容。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君》乙本片斷 「道」具有多方面的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在這裏「道」是宇宙、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在這裏「道」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道生之,德畜之」,在這裏「德」是用來承載萬物的基礎,「德」多指自我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太上老君(老子)在書中指出,世間有一個獨立存在、無邊無際、永恒不息,「可以為天地母」的事物,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命名為「道」,把萬物變化的客觀規律總結成一個「道」字。他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人要遵法於所居的大地,大地要遵法於頂上的天,天要遵法於運行的法則「道」,道遵法於大自然的法則。老子認為,道雖然孕育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是說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居功自傲,不去控制和主宰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讓萬事萬物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然而然去發展。 《道德經》句式整齊,朗朗上口,每一章就像一首古體詩。它語言精闢、文辭優美、邏輯嚴密、意象宏大,採用押韻、對偶、排比、比喻、設問、反問、頂真等修辭方式,使得語言形象生動,感染力豐富,富含深刻哲理,充滿了思辨的智慧,邏輯推理層層深入,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更好地反映出事物間的有機聯繫,遨遊在宇宙間探討宇宙起源、事物運行規律,為世人講述如何「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中很多內容已成為成語、格言,流傳千古,如「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安居樂業」、「大器晚成」、「和光同塵」、「自知之明」等。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玄奘大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以及南亞各國,從此開始走向世界,被翻譯成為日語、法文、拉丁文、德文、英文等多種語言。現存《道德經》各種語言的譯本作品一共有一千多種,目前每年還有一兩種新的翻譯版本問世。《道德經》的德文譯本有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達七百多種。 《道德經》不僅影響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而且對世界哲學史乃至思想史的發展也影響深遠。俄國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我非常敬仰老子和孔子,但是老子卻給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歷史》寫道:「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要將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閱讀更多 尊道德貴 道教篇(問)第一集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22-04-25 0 道教篇(問)第一集 天空之中為什麼會有日月星辰? 大地上為什麼會有山川湖泊? 天為什麼能落雨落雪、冷暖交替? 地上的植物為什麼能春季開花、秋季結實? 風雲雷電出自何方? 白天黑夜是怎麼回事? 人從哪裡來? 又到哪裡去? 為什麼死了的人會在活人的夢中出現? 天地使人在它的懷抱中能夠一代代的繁衍生息,為什麼又將災難不停地降臨到人的頭上? 從伏羲神農軒轅時期的先民 為何尋求生存繁衍的同時,始終面對著無數的不解之謎。 茫茫浩大的宇宙,斗轉星移,日月變換....日復一日 先民用困惑、好奇的眼光望著天、望著地,望著自己周圍的一切,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思索,終於,他們找到了心中那無數個“為什麼”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的神。也是道教起頭根源! 華人民族以日月星辰是神,風雲雷電是神,山川河海是神 天地萬物皆有神主宰! 五千年的變化之中 江河東流、春花秋實、落雨落雪、冷暖交替... 沒有一樣不是神所主宰。 道教諸神,以巨大的威力,操縱著自然界的一切,“神,引出萬物者也”沒有神,也就沒有萬物。... 真要給個解釋 當我們的祖先將這些原本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結於(神),用這樣一種原始思維方式去審視、解釋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伴隨著他們對宇宙萬物的解釋而誕生了一種解釋。 他們想像雷神住在雷澤之中; 掌管春天的神名叫「句芒」; 北方的海神名叫「禺強」,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腳上也踩著兩條青蛇; 水中的神叫作「水伯」,長著人的面孔,有八頭、八腳、八尾; 山中的神名叫「山精」,長相像人,身高僅有三、四尺,只有一隻腳,晝伏夜出。 遠古的先民生活經驗和智力水準找出來的神,在各自所具有的領域里發揮著威力和作用 皆天有關。 不過,在遠古時候百姓心目中,每個神都是皆有依據,遠古百姓所求與現代百姓不同 基礎還是以心裡平和與出入平安... 閱讀更多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WhatsApp 太一 雲宗子 道風清 仙逝回歸名曰道,迢迢道途飄何如? 夢魂不憚憶道勞,幾度思親伴祖師。 道仕途 塵世繼代宗傳世 ,與天共齊千萬里? 奉道落雲終成就,盼朝一日在道聚。 Related By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2019-10-21 Views510 Comments0 More on this topic 前一篇文章道教思想與戒規下一篇文章傳道無國界 登天梯 Comments 熱門紀事 尊道德貴 道教太一宗對”道”和”德”的觀念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21-12-02 0 關於「道德」,在《禮. 典禮》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注云:"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 泛指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對社會成員起約束和團結作用的準則 敬畏諸神 善惡分明 以求平安。 道教太一宗的教理教義是太上老君(老子)所闡述的"道"。 這個"道",是教徒的根本信仰。 道教太一宗歷代以來所有祖師認為,力行太上老君《老子》之"道",對修身,可以達到"長生久視"; 對治國,可以達到修齊治平。 "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道",主宰萬物而順行自然,"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 "道","衣養萬物而不為之主",萬物亦順"道"之自然生乎所當生, 死乎所當死。 故《陰符經》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道教太一宗所留下資料中:"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今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無始而有應。 其未來也,無之; 其已來,如,有物將來,其先行之"。 (馬王堆出土帛書《稱》。)假若把這個「道」作為「有情有識的」。 物質"看待,則認為這個"道"是:"道以無心度有情"的。 所謂「無」。 心"是說,"道"是順乎自然; 無為而又無不為,但絕不遷就人的欲 望。 所謂:"有情",是說,只要你能按"道"的自然規律,清虛自守,"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能做到"致虛極,守靜篤",就可以得到"谷神不死",體道合真,和「道」交融為同一體性。 所以本宗提倡:人能體道而行,通過煉養、是能夠與"道"合真。 對 此深信而不疑。 做到自己的「先天祖性」,歸根複命與「道」,就叫"得道",得"道"就是成仙了道。 合與"道"就能得道。... 閱讀更多 傳道無國界 傳道無國界 登天梯 admin - 2019-04-27 0 閱讀更多 傳道無國界 傳道無國界 登天梯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0-21 0 閱讀更多 裝載更多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