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之人,道心重 則凡心輕 系分陰陽

0
433

學道之人,道心重 則凡心輕 凡事相對

 

道教修為,全憑道字作根基。 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有而無不有,無化而無不化。 道為天地之本根,宇宙之體要;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故道為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總樞,且貫串始終,上起鴻蒙未判之先天虛無,下迄億萬世後之後天無窮變化,總不離這個。 本不可說,而強為之說,如上;本不可名,而強名之曰道;此實為道教之本體論。 原其未始,無形無象;即所謂無極也。

 

迄其緒初,始立其一。 一者,道之所生,萬物之所自,即所謂太極也。 太極本體,孕合陰陽,迄其判分為二,陰陽始形,即所謂兩儀也。 陰陽交而三以立,四象以形,萬物以生;故曰二生三,兩儀生四象,三生萬物。 陰陽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教修持,重參悟以明道,重擇善以守道,力行以修道,貫徹終始以成道。 始終不違道者,正在其「秉要執本」也。

 

佛教少林寺傳宗六祖以「本來無一物」得衣缽,即在悟見真如本性,亦即悟見道體也。 (佛教也離不開道體)

 

天地於「本來無一物」中生萬物,然雖萬物森羅,最後卻仍歸於「本來無一物」。 道教本此,因陰陽造化之理,生生不息之功,故亦於「本來無一物」中生萬化。 而其最後一著所謂「登真」者,即是在與「宇宙之永恆」「天地之真常」合體也。 這是「人通於天」「人一於天」之神聖崇高境界,也就是人生之究極境界。 在此一超越時空之宇宙境界中,視天地萬物與世間萬相,皆為虛幻,變化無常,何常是不變不壞不生不滅的本體之「真」!

 

故視帝王將相之類的富貴功名事業,盡如浮雲過目而已。 人而欲完成其人生,使成為一超越時空之「超人」「聖人」,與進而入於宇宙天地本體之「真境」的「真人」,其條件全在人的內在本質上之心性修養,而絕非外在事功上之名利成就。 心性上修養之完成,盡人可成,以本自具有,不少欠缺分毫,修之即得。 去幻棄染,返樸還淳,即爾立超真境。 這就是修持上之本體工夫,與人品上之內涵工夫。

 

 

欲徹見本體,首須生參悟以明道,此即孔門所謂「道問學」工夫。 以下之守道、修道、成道三步,則為「尊德性」工夫。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全用得著;惟以明道為首。 故道教修持,以學問為第一要著。

 

道教學問,則以身心性命之學為第一要著;而以宇宙天地萬物自然之學貫串之。 至經世治平之學,乃其末技餘功耳。 惟雖為末技餘功,然其撥亂反正創成之道,縱橫捭闔陰符之術,則非儒教之可企及;只是深藏而不欲用之耳。

 

故道教中完人,類多重內養而輕外修,重道德而輕事功;且無不上通天文,下曉地理,中諳人事,上下古今,過去未來,文武韜鈴,陰陽術數,無不精審;出則可旋轉乾坤,隱則可化育天地。 言其高明,則巍巍乎峻極於天;言其博大,則洋洋乎浩瀚如海;言其機用,則廣廣乎神妙莫測;言其權變,則融融乎圓通無礙;以其能得其體要,握其根本,故能肆應鹹宜,無所見而不是,無所施而不當也。

 

在歷史上,老莊之流亞,其博大精深之學,極千萬世之上,窮千萬世之後,無可與方者,固無論矣!即如伊尹、太公、范蠡、張良、諸葛、伯溫,與乎希夷、堯夫等,無不住世而不為世縛,居塵而不為塵染;用則可為帝王師,隱則可為萬世則。

 

其綜羅百代之才,又豈為常人所可企及。 及丹道派中之鐘、呂、邱、張…… 等超世高蹈,卓具仙風道骨之士,其學問之汪洋淵懿,識解之精純超特,神思之深玄幽遠,心光之澄澈圓融,與乎德行之高潔,人品之超邁,又為何如也? 良以道教人物,無不從最高明處最遠大處最上乘處立足也。

 

道教之學,大無不賅,小無或遺,舉凡宇宙天地之大,品物庶類之繁,以及心性之微,神煚之玄,無不深參細究,而徹達本始。 而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上下古今為一貫,極天人之際,而盡性命之理。 雖主以清虛澹泊,沖寂寧靜,而自隱以不求人知為務。 然若萬不得已須出而用世時,則恆能轉勝敗於無形,翻危亡於事先,旋乾坤於掌上,而治天下於無為也。

 

故道教中人,恆貴大知而不貴小知,貴大有而不貴小有,貴大成而不貴小成,貴大用而不貴小用。 只可為帝王師,而不可為帝王臣! 寧默默無聞以終生,而不欲奔競苟合以干世也。 「堯舜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 以堯舜湯武之聖王事業,猶視同棋酒,其等而下之者,又有何可爭可為哉!

 

邵康節有詩雲:「廓然心境大無倫,盡此規模有幾人? 我性即天天即我,莫於微處起經綸。」 以其為「宇宙人物」,「天地人物」,故能棄富貴功名如糞土,視王侯將相如草芥,終其身不為帝王教用也。 惟欲能臻此極境,惟有在「道問學」與「尊德性」二大總綱上做工夫,而尤以學問為然。 學問不到,則見理不明,見道不真;如此則自立德不宏,修道不切;欲其有大成大用,實憂憂乎難矣!

 

今有許多學道修仙者,好以目不閱書,口不問學,耳不聞道,專以斷滅知見,全形保命為務。 庶不知自古以來,未有神仙不讀書。 修道須先明道,不明道,從何起修。

 

陳眉公曾雲:「昔道士侯道華好讀書。 或問其愛? 答曰天上無凡俗神仙,後果騰舉而去。 呂洞賓、陳搏、賀元、施肩吾、皆本書生。 宋譙定、雍孝聞、尹天民、亦皆以儒士得道。 黃山谷雲:子弟諸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 余謂神仙不讀書,亦是一個俗漢。 所謂頑仙不如才鬼耳。」 故學道之人,總宜從博學以明道下手。 未斷惑之人,則尤然。 否則即活千歲,又有何用?

 

學道之人,多讀一日書,則多明一份道。 易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不讀書,何以窮理? 不能窮理,何以盡性至命? 不能盡性至命,何以證道?

 

學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則凡心輕一分;道念重一分,則俗念輕一分。 果通道心堅,修道心切,行道心力,即根器鈍劣,亦必終能有成。 如能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之精神,鍥持不捨,天下又何事不可成哉! 成或不成,只在道心猛利不猛利,真切不真切,恆久不恆久而已。

 

 

學仙諸聖賢,總要以博學為根本。 博覽群書,貫串今古,提其綱,守其約,復能歸根返本,自可一字有一字之用,一書有一書之用矣。 昔倪文節公有言:「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而無少害也。」 古謂未有神仙不讀書,未有道士不通經,未有聖賢不博學! 故學道人切不可老死於枯坐法門下,最要! 最要!

 

讀書宜活不宜死。 活讀則古人死句亦成活句,死讀則古人活句亦成死句。 參經典不為經典所迷,看注疏不為注疏所誤。 凡書皆然,道經尤甚! 若專事死在古人句下,則縱能倒誦道經,驢年也不能入道。 離文字會,離言語會,離名相會,即活矣。 若一滯殼迷封,便即觸途成障,可不慎欤?

 

有了學問作基礎,便凡百事理,俱能作深入之觀察,高明之體認,究徹之了悟,以及遠大之眼光,與宏偉之器識。 必如是方能在「尊德性」工夫上,有浩浩如天之規模;在人品上有超古邁今之成就。 宋大儒程伊川其言曰:「天下有大難事者三:為國而至於祈天永命,為學而至於聖人,為人而至於神仙。」 三難並舉,由此可證神仙之道,豈僅限於養生盡年哉? 惟做人注重人品,道教修真,除以涵融人品為初基外,尤注重神品,也可以說是仙品。 必如是,才能超越一切,涵蓋一切,也才能與天地同其大,與宇宙同其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