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所寫(道德經)

0
290

《道德經》是太上老君(老子)的代表作品,它是一部思想深刻、內容豐富的哲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全書共五千多字,記載了老子的思想,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所以道教稱為《老君》道家稱《老子》、《道德五千言》、《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老君五千文》。這部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經》,有37章,第二個部分是《德經》,有44章,全書總計81章。文字簡約精煉,內涵深刻博廣,以「道」和「德」為核心,集中體現了老子的宇宙觀、政治主張、治國理念、道德觀念、行為原則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教經典 也代表著中華文化潮流。

30075ph013
《道德經》的碑石

太上老君的《道經》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第37章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結尾,主要論述了「道」的基本內涵。下篇《德經》第38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開始,第81章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結束全文,主要闡述了「德」的基本內涵,反映了老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具體內容涉及宇宙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道」與「德」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尊「道」為至高地位,「德」是「道」的最高體現,在「尊道」的同時也「貴德」,「道」與「德」一起,共同構成《道德經》的核心內容。

30075ph014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君》乙本片斷

「道」具有多方面的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在這裏「道」是宇宙、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在這裏「道」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道生之,德畜之」,在這裏「德」是用來承載萬物的基礎,「德」多指自我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太上老君(老子)在書中指出,世間有一個獨立存在、無邊無際、永恒不息,「可以為天地母」的事物,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命名為「道」,把萬物變化的客觀規律總結成一個「道」字。他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是:人要遵法於所居的大地,大地要遵法於頂上的天,天要遵法於運行的法則「道」,道遵法於大自然的法則。老子認為,道雖然孕育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是說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居功自傲,不去控制和主宰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讓萬事萬物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然而然去發展。

 

《道德經》句式整齊,朗朗上口,每一章就像一首古體詩。它語言精闢、文辭優美、邏輯嚴密、意象宏大,採用押韻、對偶、排比、比喻、設問、反問、頂真等修辭方式,使得語言形象生動,感染力豐富,富含深刻哲理,充滿了思辨的智慧,邏輯推理層層深入,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更好地反映出事物間的有機聯繫,遨遊在宇宙間探討宇宙起源、事物運行規律,為世人講述如何「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中很多內容已成為成語、格言,流傳千古,如「上善若水」、「天長地久」、「安居樂業」、「大器晚成」、「和光同塵」、「自知之明」等。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玄奘大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以及南亞各國,從此開始走向世界,被翻譯成為日語、法文、拉丁文、德文、英文等多種語言。現存《道德經》各種語言的譯本作品一共有一千多種,目前每年還有一兩種新的翻譯版本問世。《道德經》的德文譯本有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達七百多種。

《道德經》不僅影響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而且對世界哲學史乃至思想史的發展也影響深遠。俄國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我非常敬仰老子和孔子,但是老子卻給我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歷史》寫道:「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要將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