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in Chief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Main interests:

Marine Biology, Ocean Exploration, Rain Forests, Global Warming

More About Nick

Author Articles

十一曜真君介紹

十一曜真君介紹 十一曜在道經中一般稱作"十一曜星君"或"十一曜真君" ,是指太陽帝君、太陰元君、木德歲星星君、火德熒惑星君、金德太白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鎮星星君、神首羅睺星君、神尾計都星君、天一紫煛星君和太一月孛星君。 與十一大曜相關的經典有:《洞真太上八素真經服食日月皇華訣》、《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太上飛步五星經》、《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訣》、《上清回神飛霄登空招五星上法 經》、《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咒經》、《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太上日月混元經》、《太上洞神五星讚》、《上清十一大曜燈儀》等。  《元始天尊說十一大曜消災神咒經》記載:當災害將起時,速繪十一曜形儀,建道場,持念本《神咒經》,即可"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攝毒害,以度兆民。 "誠心禮拜十一曜真君,可以使得星辰順度,疾病消除,社稷安寧,人民康泰。   日宮月府  一、太陽帝君 即太陽之神,全稱「日宮太丹炎光郁明太陽帝君」、「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 李思聰編《洞淵集》卷七稱:"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 日宮太陽帝君,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祿壽之司,常以三元萬靈天官皆詣日宮,檢校世人罪福之目,進呈上帝,謂之陽宮生籍。 ”  二、太陰元君 即月亮之神,全稱「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 《洞淵集》卷七稱:「月者,太陰之精,皇后大臣之象...... 月宮太陰帝君,下管五嶽、四瀆、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並酆都羅山。 百司常以三元日,冥官僚佐皆詣月宮,校定世人生死罪福之目,呈進上帝,謂之陰宮死籍。 “   五星  一、金德太白星星君  即金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西方金德星君,金之精,白帝之子,主刀兵將軍肅殺之威,其精下降為雨師之神。 光照七十萬里,徑一百里,一年一周天。 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皓鶴,日霞之衣,執玉筒,懸七星寶劍,垂白玉環佩,管人問金銀、銅鐵、玉石、兔、牛、馬、牲、豕、鼠、蟲、石人、石馬、霜雪之事。 ”   二、木德歲星星君  即木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東方木德星君,木之精。 蒼帝之子,光照三十萬里,徑一百里,十二年一周天。 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青霞壽鶴之衣,執玉簡,垂七寶劍,白玉環佩。 下管人間山林、草木、龍蛇、魚鱉、水族風雷之事,木之氣直行仁和,司於有德。 ”   三、水德辰星星君  即水星之神。 《洞淵集》卷七稱:「北方水德星君,水之精。 黑帝之子,水德為天心,紫辰之星,正對崑崙之頂處。 紫微之宮,即元氣之主。...

壬寅年登梯授籙奏職注意事項

壬寅年四月十四日法會神職人員注意事項 壹.武奏 文奏 神職人員 一律吃三天素齋 ! 貳.武奏神職人員保持最佳睡眠 維持精氣神! 參.武奏人員 大宗師派官開梯時 不得離開內壇! 肆.武奏人員 需準備四包紅包100元-600元不等 給予轎伕路費 代表上京赴考 也有晉爵升官之意! 伍.武奏人員於用餐時 工作人員會準備 不得離開! 陸.下轎後入刀梯監壇時 步罡入壇 領符與領奏表! 柒.奉香完後 待在壇內 不得出結界 由人員引導! 捌.登梯到達後 上香 先鋒官宣表 博杯祈天 得杯! 玖.下刀梯時 請一步一步往下 在至內壇授印蓋呈! 拾.圓滿登梯通過後...

淺談 太一宗降衣 區分

太一宗絳衣介紹 降衣在太一宗的大型法會中,大宗師或是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繡有三十六天星與七二地星與金絲龍紋 雙龍拜塔為主 本宗降衣分為四種: 1.大宗師與副宗師著一百三十六天地玄罡降衣 外觀上刺繡 三十六天星• 七十二地星神像圖• 背後雙龍拜塔• 降衣ㄇ字框 有二十八星宿神像圖! 顏色階級最高階級為紫色降衣 代表(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也代表著祖師下降壇中! 次者階級最高為黃色降衣  代表 所有法事最高階 且所有法事科儀為王者之。 依序依祭煞時或燃點九皇神燈著 黑色降。 渡陰魂時如普渡超度時著 紅色降衣。 祭河求雨時著 藍色或綠色降衣。  調陰魂 祭山川時著 白色降衣。 2.宗主、掌門人 高功首席大法師 正黃色天地一0八星君玄罡絳。3.高功大法師 首席大法師 正黃色七十二地星地罡絳衣。 4.大法師 正黃色三十六星天罡絳衣 或 黃色雙龍絳衣。 5.法師 衣著八卦 頭戴金冠 不得插道簪。  

護法四元帥 溫康馬趙

護法四元帥為道教四位十分有名的護法神,其說不一,大致有三。其一指馬、趙、溫、周四大將,此為清代說法。為馬為馬靈耀、趙為趙公明、溫為溫瓊(馬、趙、溫有專介)、周為周廣澤。《北遊記》稱周廣澤原為斗隔山中的一妖,號廣澤大王,生得赤髮獠牙,腳著風火輪,手持大月,見物好人美,即興風作怪,捲入洞中。後被真武陣伏,玉帝封其為「風輪周元帥」,隨真武行道。 其二指岳、趙、溫、康四元帥。岳為岳飛,岳穆王,死後祀之為神,趙即趙公明,溫為溫瓊,康為康席。《北遊記》稱康節為「仁聖康帥」,曾是西安府黑松林中一妖,在仁聖巖興妖怍怪時,被妙樂天尊降伏,玉帝敕封為「仁聖康元帥」,手執金芹,助真武降魔。 其三為比較流行且較為正統的一種說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護法天神,《道法會元》中稱四元帥之名號為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卷十五云:「天蓬元帥寶印照我,天猷元帥仗劍衛我,翊聖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說明玉印、玉劍、大戟、水火分別為四位護法元帥的神器。此外,該書卷三十九還用四聖來命名四元帥,稱天蓬玉真壽元真君為天蓬元帥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為天猷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為翊聖黑煞真君,稱佑聖真武靈應真君為紫皇天一天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這是道教對護法四帥的又一種稱呼。 關於護法四元帥,道經中有諸多記載。如《雲笈七羲》卷四十五《存思訣》曰:「天蓬天蓬,九元殺童,五丁都司,高於北公。七政八靈,太上浩凶,長顱巨首,手把帝鐘。素梟二神,靈駕護龍。威劍神王,斬邪滅跡,紫氣乘天,丹霞赫野,吞魔食鬼……钁天大斧,斬鬼五形,炎帝烈血;北斗然骨,四月破骸,天猷滅婁,神刀一下,萬鬼自。急急如太上帝君律令。」《太上天蓬伏魔大法》亦云:「我上請董大仙於蜀城西明山修行上道,獨遇北極帝君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授文字三冊。」又說:「天蓬一法以制邪為宗,牿耶以火獄為主。」從不同側面介紹了四元帥的伏魔陣妖的威靈。 此外,《道法會元·清微馬、趙、慍、關四元帥大法》中,還分別說出了四元帥的姓名:馬靈耀(華光大帝)、趙公明(財神之一)、溫瓊(溫元帥)、關羽(關聖帝君)。道士在道場祈禳中,通常要請四元帥降臨,以助驅邪伏妖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就十分生動有趣地描寫了張天師施法伏妖鬥魔的場面:只見張天師披頭散髮,手杖寶劍,踏罡步斗,捻訣唸咒,高舉令牌,手起牌落,連敲三下,猛喝一聲:「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壇!」猛聽空中噼噼喇喇,四位元帥從天而將。自此可見,護法四帥威武剛烈,法力無邊,伸張正義,斬妖伏耶,驅邪縛魅。     馬靈官 馬元帥即道教常稱的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馬天君等,為道教護法四帥之一。相傳他姓馬名靈耀,因生有三隻眼,故民間又稱「馬王爺三隻眼」。 《道法會元》卷三十六還專門載有《清微馬、趙、溫、關四帥大法》,列出了四帥的名字,其中馬即馬靈耀。 據道書記載,華光大帝先投胎於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紹說,馬靈耀曾經三次「顯聖」,首先投胎於馬耳山馬姓家,殺東海龍王,放江南八十一州火珠精,盜紫徽大帝鎮妖槍,被困九曲珠內;其次投胎於斗牛宮天王夫人腹中,拜妙樂天尊為師,盜龍王聚寶珠,砸碎鎮鬼稜婆鏡,放走二鬼,收服順風耳師曠、千里眼離婁、火漂將;第三次投胎於南京徽州婺源縣蕭家莊蕭水富之妻蕭太婆腹中,降五百火鴉,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來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將才,封他為真武大帝部將,護法天界。《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中描述馬靈官善於耍火。身上藏有金磚火丹,隨時用火降妖伏魔,所以後來民間又把他視為「火神」,常在八、九月間舉行「華光醮」,祈求免除火災,長年康順。 專門奉祀華光大帝的廟多稱為華光廟,但也有把馬王爺的神像塑在城隍廟 中加以供奉的。《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描繪馬元帥的形象是白白的,白如雪:一稱元帥二華光,眉生三眼照天堂,頭戴靄靄攢頂帽,五金磚在神兒藏。相傳華光大帝的神誕日在農曆的九月廿八。 王靈官 相傳大約在明朝前期,華光大帝馬靈官又化為王靈官。關於王靈官的行略,《新搜神記》、《通惜篇》都有記載,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時人,原為術士,後曾從蜀人薩守堅受符法,為林靈素的再傳弟子。死後玉皇大帝封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明永樂(1403—1424年)中封為「隆恩真君」,並敕建天將廟。宣德(1426—1435年)中改為「火德觀」。道觀中多塑王靈官像,形象奇特,赤身、三目、披甲執鞭作為鎮守山門之神。   趙元帥 趙元帥即趙公明,又稱「黑虎玄壇趙元帥」、「趙玄壇」。 道教護法四帥之一。 初為惡神,明以後被道教奉為財神。其信仰普及民間。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記載,趙公明為終南山人,秦時避亂於山中,精修至道,功成之日,欽奉玉帝之旨為神霄副帥。又稱趙元帥本乃皓廷霄度天慧覺梵氣所化生,其位在乾,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黑面虯髯,跨黑虎,動則有雷霆相伴,以彰其聲威。主掌太華山西台府。上奉天門之令,役使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恃御史。 昔天師張道陵於鶴鳴山修煉仙丹,曾奏請玉帝遣威猛神吏為其守護丹爐。趙公明遂奉旨降臨,得授正一玄壇元帥,司守爐之職。天師飛昇後,其又鎮守龍虎名山,三元之日,曾開壇傳度修道之人。掌管趨菩謝功謝過之人及冥頑不化之徒,司賞罰之責,稱為「龍虎玄壇」。 部下有八部猛將,以應八卦。有六毒大使,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神兵,以應五行。有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有天合、地台二將,以象徵天門地戶之闔辟。有水火二營將,以象徵春生秋煞之往來變化。其神通廣大,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祛瘧,保病禳災。聚訟冤獄,能公平裁斷;買賣求財,能使之宜利和合。 祈之無不靈驗。上天多有加封,號為「高上神雷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帥、北極恃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候、掌定命設帳使,為二十八宿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   溫瓊元帥 在我國沿海一帶,溫瓊元帥是頗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與馬、趙、關同為護法元帥。溫元帥的形象較為特別,不像王元帥遍體赤色,趙元帥遍體黑色。據《三寶太監西洋記》描繪說:「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長袍花一簇。硃砂發梁遍通紅,青面獠牙形太毒。祥雲靄靄離天宮,狼狼牙妖精盡伏。」生動形象的描寫,足見溫元帥遍身青色,威猛無比。 明代學者宋濂《溫忠靖公廟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說溫元帥是泰山神,為東嶽大帝的部將。他姓溫名瓊,浙東溫州人,字永清。父親溫望,曾中科第,但年老無嗣,與妻子張道輝日夜祈於上帝。後來張氏夜裡夢見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母還肯麼?」張氏應承道:女流無識,聖賢顯萃,何(敢)方命?」其神投珠於懷而醒。因而張氏懷孕一十二月,祥雲繞室,於漢順帝漢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辛巳五月初五午時生下溫瓊。生時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肋有符文十六篆,(其母)記起夢見神人送給玉環,因而名之日「瓊」,字小玉,又字永情。此後,溫瓊七歲習禹步為罡,十歲通曉儒、釋、道及百家之言。十九歲科舉不上,二十歲進士不第,遂撫幾長歎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鬱抑間,忽然看見一條蒼龍口吐寶珠,撿起吞下後,瞬間變成了青面赤髮之神,頭頂盔,身披甲,左手執玉環,右手握鐵鑭,英毅勇猛,東嶽大帝聞其勇,召為佑岳神,後來被列為東嶽十太保之一,故又稱之溫太保。封其為東嶽統兵、天下都巡檢、五嶽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靈照武盞王、佑候溫元帥。不久,玉帝敕封他為「元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這樣可以自由出入天門,並奉旨巡察五嶽名山,慈惠民物,驅邪伐妖,「東嘉之民敬而輔之」。後來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用其符召之法,為人除災,十分靈驗。宋代,溫瓊又被封為詣翊靈昭武將軍正佑候、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在溫瓊傳說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民間又有了雷瓊的故事。《北遊記》第十九回,描繪的威靈瘟元帥,形象、法寶及武器均與溫瓊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這個瘟元帥姓雷名瓊,成神前是個賣豆腐的平民。說是雷瓊所生活的班仃村眾人作惡,惹惱了玉帝,玉帝派瘟神使者去滅班仃村。全村只有雷瓊是個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先派土地爺將內幕俱告雷瓊。雷瓊不願獨生,心想:如吊我先死,用我的死來救全村的人,豈不是更好。於是將土地爺手中的藥搶而吞之,立刻四肢發熱,瘟死在地。玉帝聞迅,大為感動,收其元神,還其體魄,並封他為「威靈瘟元帥」,即擅瘟而死。還賜予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出入無門無拘無忌。後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將,憑借玉環和鐵箭陣妖伏魔。故而民間道士為齋主作法祈禳時,都要供奉其名號。 溫瓊的廟宇,有的叫做廣靈廟,有的叫做溫將軍廟,大多分佈在江浙一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浙江溫卅的忠靖王廟,俗稱元帥廟,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溫瓊的誕辰日,四方信徒紛紛前來祝駕,抬著他的神像在街上遊行,以期鎮耶祛惡,免除災禍,此為當地流行的一種民俗。     關元帥  關元帥即關羽,又稱「蕩魔天尊」、「伏魔大帝」。道教將其奉為護法四帥之一,並祀之為武財神(後有專介)。關元帥在宮廷和民間信仰極其普遍,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昔稱「關公」 、「關老爺」。 關元帥信仰來源於三國時蜀國名稱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今山西解虞縣)人。 正史記載《三國誌》記載:關羽字雲長,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投奔劉備,起兵爭雄,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劉備,取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俘關羽,封為偏將軍。後因陣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之圍,封漢壽亭候。後掛印封金,仍歸劉備。劉備佔據四川建立蜀國,封為前將軍,鎮守荊州,戰死後追諡為「壯繆候」。因他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其聲譽不但在劉、關、張三兄弟之首,甚至後人為之立廟祭祀,躍居歷代名將之上,成為「古今第一將」,正如湖北當陽關陵的一副對聯所云:「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間或見於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宋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逐漸被神化。如《歷代神仙通鑒》稱其生前是雷首山澤中的龍神,因吸黃河水救助旱民,得罪天庭,後轉世成人,「忠義性成,神聖之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稱其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北宋末年,關羽被封為公(或謂真君),相傳時為張天師屬下神將。宣和年問(1119—1125年)封為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時封王,即「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封為候。萬曆年間(1573—1620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家人皆得厚封,並輔以丞相陸秀夫張世傑二位抗元殉國之大臣,以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護法神。至清代,關帝信仰尤盛,被視為入關來明之佑神。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總之從明至清,關羽均被列入國家祀典,目不囿於教門,被民間奉之為神。 關元帥的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財神,是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招財進寶之職能,其法力無邊。尤其在清代,關元帥成為人神之首,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比肩。 供奉其的廟宇數不勝數,清朝初年,已遍及天下,且名稱不一,常見之名大致有:關帝廟、關聖廟、關王廟、關聖帝廟、老爺廟等。又有專祀、台祀之分。專祀為祀奉關元帥一人,台祀則與岳飛、張飛、趙雲、趙公明、二郎神、土地爺等神合祀,常見的有武廟(或稱關岳廟)、三義廟、三義宮、七聖廟等。《除亥叢考》:「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在台灣,關帝有時還被稱為「關公爺」、「恩主公」,廟宇眾多,備受尊崇。 相傳農曆五月十二日為關帝神誕,是時各廟均人聲鼎沸,香火旺盛。 地方神忠靖王的由來 溫州的東嶽爺——忠靖王,是民間信仰的地方神。是由道道地地的溫州人上升為神的。據明宋濂《忠靖王碑記》載:「忠靖王姓溫名瓊,溫州平陽人。唐長安二年生,至二十六歲,因舉仕不第,幻化為神,為民除災害。」在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平陽縣有個不第秀才,叫溫瓊(也有說叫凌原)。某晚,因夜讀,聞窗外有人竊議:「這井汲水的人多,放這裡大有功效。」凌出去觀看,而無所見,後捂此為疫鬼。至晨,凌站在井欄邊,阻人汲水,眾不信,凌乃投井而死,以表心跡。後經眾人撈起,全身中毒發藍。後封忠靖王,為泰山神所部的元帥,所供神像為藍面、藍手、藍臉。因為是溫州人,賜姓溫,俗稱「溫元帥」,為驅疫之神,通常又叫東嶽爺。每年三月初,「民間必請王出廟,巡行城內外,以驅瘟疫。」

茶與道教 知道乎

茶與道教 晉時道教代表人物葛洪,他提倡修身煉丹,得道成仙,宣揚「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至長生,自然神化。」因為這樣,所以在三國至南北朝茶文化的建構過程中,隨時都能發現道教的思想。舉例來說:晉時壺居士《食忌》載:「苦茶,久食羽化」。道教茅山派陶弘景在《雜錄》中也稱:「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道教的看法和宣傳中,不僅把茶看作是一種極好的飲料,甚至誇大為輕身換骨和羽化成仙的「妙藥」。 道教把茶看得如此貴重,所以《宋錄》中記載著:「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譚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不僅是表現道教把茶引進他們的修煉生活,並且顯示,他們對茶的加工、烹飲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我國江南丘陵山坡地,凡是道教宮觀林立之處,多有茶樹栽培。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還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直至長為「驅鬼捉妖」的貢品。 ⋯⋯  

觀音大士 道教的稱呼 (結章)

觀音大士的來源 農曆二月十九日慶賀慈航道人圓通自在天尊聖誕 慈航女真人又稱慈航普度天尊、圓通自在天尊、觀音大士 白衣大士。 道教一開始從男女平等中便有女系神不管是六朝前或是六朝後 佛教女系神從唐代後 才記載女性成佛菩薩! 在正統道教中,慈航真人來源自道教記載,據《歷代神仙通鑑》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昔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依照道教的典籍,慈航大士(也可稱白衣大士)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人,依照《歷代神仙通鑑》來說慈航真人商朝得到。 慈航真人是一位慈悲仙人,爲了要普救萬民,常常千變萬化,幫助千萬的黎民脫離苦難。相傳,古時有個村莊,因有天災降臨其地,慈航真人不忍見到衆生遭此劫難,能度就度,變其所化,救出萬民之苦。慈航真人在度過衆生劫難,功成圓滿後,回返天庭,這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慈航真人救苦救難之日。 觀音大士的來源 「觀音」二字,本出道教經典《度人經》(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靈書中篇•東方八天》,度人經中的「觀音」以及對其的註解,沒有明確敘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號,但是卻表明了「觀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義。並可以證明此與道教的觀世音信仰必然有關。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觀音大士的寶誥里,最末對觀音的稱號是「碧落洞天帝主」。 在野史《封神演義》小說中 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闡教十二金仙之一,闡教截教二教在「萬仙陣」中鬥法時,金光仙被收服,成爲慈航道人的坐騎。當時太上老君也暗示,慈航道人未來將投入西方教(佛教)。 可見《封神演義》野史 是將慈航道人和觀世音菩薩視爲同一位的 這是民間以此流傳的野史 非道教經典所記載 慈航道人 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為妙莊王三公主,自幼好道,王為擇婿不從。王命斬之,刀尋段段壞,後於香山修道成仙。王有病之時,大士以眼手為藥引,救活了父親。大士孝感動上天,上天以一償十,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寶相。大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剎不現身。居於普陀山落伽洞。道經對觀音信仰的記載,稱「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是道教給觀音信仰下的一個定義,同時也可以看出,在玄門弟子中有著巨大的號召力,而且在普通信眾的心目中亦有著深刻的影響。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誕,這天是觀音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日子 第一個誕辰是:在花月(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救萬民的日子。 第二個誕辰是:在荔月(農曆六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收服凌波仙子(即鯉魚精),功成得道的日子。 第三個誕辰是:在菊月(農曆九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功德圓滿,回返洛伽山端嚴坐,成道升天之日。 《靈寶經》曰: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商王時修道於此,發願欲度世間男女。後托生南浮妙莊國王家為三女,因啞不能言,被王遺於桑阿空山之中。後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女於赤石上書字:吾姓音,汝雖不言,可憶此文也。神人知其因果,遣朱宮靈童下教治病之術。世人觀其姓是音,遂乃稱觀音。國中大旱,人民焦燎,死者過半,觀音祈天降洪水至十丈。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一老者。老者認為只有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但自己的兩個女兒堅決不允。 後知香山(觀音大士於香山遇太白星君所度化)有位仙長,有求必應。妙莊王到香山,仙長竟是他失去的三女。仙長二話沒說當即挖掉雙眼、割斷手臂,奉給妙莊王,妙莊王感動而令人在香山修建廟宇。專祀觀音。又經八百劫,化一男身,人稱慈航道人。歸命南海,觀音救苦,拔生度死,濟物利人。轉凶成吉,變禍為祥。 作苦海之舟航,為險橋之津梁。眾生慈父,萬德醫王,虔修善果。 要注意的是 道教尊稱大士 神像是坐岩石 ! 另外佛教才稱菩薩 法像是坐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