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典

養生之典

Advertisment

空氣與養生

《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內心空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滿,腎氣獨沉。”其含義是說:春夏秋冬,人體要隨著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干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臟活動失調而發生病變。具體而言春令屬木,肝膽應之,若違背了春生之氣,則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會發生肝氣內鬱之病患;夏令屬火,心臟與之相對應,若違背了夏長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生髮,就會發生心氣內虛之病患;秋令屬木,肺臟與之相應,若違背了秋令,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若違逆了冬藏之氣,就會發生腎氣而下瀉內病。 氣候環境的變化規律是萬物有生而死、有始而終的根本法則,順應它就會健康無病,違背它就會患病。 《黃帝內經素問》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說人體不僅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進一步闡述道:“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交流,保持協調平衡。 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外界環境因素之一。人體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機體從空氣中吸入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氧氣,並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排入空氣中,以維持生命活動。通常一個成年人每天約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萬公升,重量相當於13.6公斤,空氣進入體內在表面積為60~80平方米的肺泡裡,經物理的擴散,進行氣體交換與吸收。因此,空氣是否清潔和有否有毒成分,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大氣是清潔的。然而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的發展,向大氣中排放的物質,其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複雜,從而引起空氣成分的變化,以致對人類和其它生物產生不良影響,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大氣中污染物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已經產生危害或受到人們注意的大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範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是煤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和氟化氫、碳化氫、氨和氯等,世界每年排入大氣中污染物約6億多噸。 當空氣中的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1952年12月,英國倫敦發生了一次大氣污染事件,一周內死亡4703人,比歷年同期多死亡3500~4000人。 所謂大氣污染,一般認為是指在空氣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過了環境所能允許的極限,而使大氣的質量發生惡化,對人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態、生活、工作、建築物設備以及動植物生長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發生影響和危害,這種現象即稱為大氣污染。 空氣污染的來源有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自然污染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大風暴等,多半是一時性的。人為污染則是經常存在的,包括生產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交通運輸污染。 交通運輸污染是指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裡邊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烴類及鉛化合物等多種有害氣體,是目前在城市構成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尤其是排放在近地面的街道空氣中,距離人很近,能直接被人吸收,危害更大。 生活性污染主要是爐灶和采暖鍋爐排放的煙塵和廢氣。生產性污染主要是工礦企業向大氣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如火力發電廠、冶金廠、煉焦廠、石油化工廠排放的煙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我國的燃料以煤炭為主,石油次之,煤的含灰量為10%~30%石油為0.2%。一般情況下,工廠每燒一噸煤約有11公斤的粉塵、60公斤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氣。所以一個工業城市當大量鍋爐集中在局部地區時,它造成的大氣污染是十分嚴重的。 人們在空氣污染不嚴重時,往往不介意,這時混進空氣裡的各式各樣的有害雜質就乘人不備,闖過一道道關口,侵入人體。 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雖然是緩慢的,但潛在的威脅很大。首先受害的是呼吸器官。由於呼吸道粘膜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很大,肺泡總面積達50~100平方米,並富有毛細血管,在這樣大的面積上和污染物接觸,吸收很快,能引起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全身中毒。其次是消化道,空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到水、土壤和食物上,污染了水和食品,進而對消化系統造成危害。此外,污染物還可對皮膚、粘膜直接造成危害。 若大氣受到嚴重的急性污染,能使居民發生急性中毒。在西方國家,由於大氣污染而發生的急性中毒事件,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20多次。最嚴重的一次就是震驚世界的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其煙塵濃度最高達每立方米4.46毫克,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最高濃度達到1.34PPm,為平時的6倍;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4天中死亡4000人。發生事件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為前週的9.3倍;冠心病死亡281人,為前週的2.4倍;心力衰竭死亡244人,為前週的2.8倍;肺結核死亡77人,為前週的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它呼吸道患者死亡率都有成倍增長,甚至在事件過後兩個月內,還陸續約有8000人死亡。屍體檢查所見:主要為化學燒灼性的炎症改變和因急性閉塞性換氣不全造成急性組織缺氧。 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中混入的致癌物質逐漸增多,如多環芳烴、砷、鎳、石棉等,尤其是多環芳烴中的苯並芘,是空氣污染物的主要致癌物,能誘發肺癌等多種癌症。 空氣污染除了直接污染外,還有許多間接危害,如大氣污染物能吸收太陽輻射線,影響陽光強度,特別是紫外線。大家知道,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照射皮膚還能使體內生成維生素D,防治佝僂病。但由於空氣污染,城市的太陽輻射強度比農村低10~30%,其中紫外線減弱10~25%,城市人的健康當然會受到影響。 此外,污染物還能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飛機、車輛安全行使,使車禍增加。由於空氣污染物中的灰塵和煤煙,常落滿街道、庭院、居室,污染環境。若是惡臭、刺激性的氣體,更使居民遭殃。 若空氣一年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在0.085毫克/立方米時,就危害植物生長,減低農業的產量,影響綠化和大氣的自淨作用,也可腐蝕鋼鐵、破壞建築物、損害橡膠與皮革製品等。 道醫認為,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的壽命的長短。因此要求人們除了盡可能主動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外,還要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環境,從而創造適宜的環境,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指出: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命。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只要住到背山鄰水、氣候清爽、土地肥沃、泉水清冽的地方,就能保證住戶安寧。據史料記載,他在老年時,就選擇了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至百餘歲方乃駕鶴西去。又如,自古僧侶皇族的廟宇行宮,多建在高山、海島、多樹林的風景優美地區,說明我國人民對於理想的養生環境的選擇,是有獨​​到認識的。 古代的道家哲學思想就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如“天人和一”、“融入自然”、“順應自然”等觀點。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工作和居住的正常進行,促進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利於民族的繁衍興旺。 道家思想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認為萬物都孕育著生命,都具有適合其存在的最佳環境和條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則有創造益於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理想環境的能力。

道教養生入門之法

養生入門 第一法決.安神祖竅 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聚先天。 玄關之後穀神前,正中有個空不空。 涵養本源在方寸,雙林樹下覓本宗。 垂簾明心守祖竅,手腳和合扣連環。 乾坤合成靈祖竅,包羅天地空不空。 杳杳冥冥圓光獻,這個正位神歸中。 玄札妙今不可言,細入微塵大包天。 人若能知此妙竅,萬年不壞一金仙。 初煉性命之功,先得煉性。 每於靜坐之前,務要掃除一切雜念。寬放衣帶,身體不受束縛,自然血脈流通無阻。 及入坐時,身如槁木,心似寒灰。兩日下觀鼻準,不可太閉,太閉則神氣昏暗; 亦不可過開,過開則神光外馳。當以垂簾看鼻準,意念在兩日中間齊平處為最佳。久之,慧光自然現出。此修丹起初收拾念頭之法。 俟心氣適和後,含眼光,凝耳韻,舌頂上顎,調鼻息。如息不調,恐有閉塞喘急之患。息調,身心全忘。塞兌,終日如愚。” 盤膝穩坐,左腿向外,右腿向內,為陽抱陰。左手大指,捏定中指。右手大揩,進入左手內。 《捏子訣》:右手在外,為陰抱陽。此名子午八封連環訣。 《經》雲:'手腳和合扣連環,四門緊閉守正中'是也。 在我們養生煉性命雙修時首先要煉收心求靜,大家可不要小看此功夫,它是我們在以後的煉功時最基本的功法,又叫築基煉己。有很多人3-5年都無法煉到入靜之功的,道家有言,煉此性命雙修者.性靠自悟命由師來傳,說明了性要自己去體會,心存善念了解人生。 在我們準備煉功前要用一種快樂清淨的心態來煉功,坐功要領,初學者散盤.單盤.雙盤都可,坐定後用雙肩搖晃法來鬆懈身體各部位,然後用宴息法打出七咯,此又叫吐故吶新法,在煉坐功時要放鬆身體,自然正直百會與生死竅為垂直一線,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右手大拇指進入左手內掐住左手無名指的根部子位,兩手相抱放在小腹部,這為陰抱陽。但必須說明:掐子午不等於掐訣念咒。因子午這兩道脈通寸、關、尺,而寸、關、尺之脈通心,心通腦,掐子午是為減輕動脈撞心的力量,使其少生雜念,有助於入靜。丹經云“手腳和合扣連環,二目垂簾:即是二目似閉非閉,微開一線同觀鼻尖,看似對眼。太閉則神氣昏暗,太光則神光外馳。故古人有云:“日月合併,金木和合,迴光返照,返觀內視。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不空,是乃真空;觀空乃空,是為頑空。”這是古人的所謂“長生久視之道”。 眼觀鼻,鼻觀心 :二目垂簾,眼看鼻尖,神定則心定。兩眼同看鼻準,活動的思維,紛紜複雜的意念就能安定下來。眼觀鼻而心不在鼻,由觀而達到忘觀,外觀其形,形無其形。所謂鼻觀心,是為了下頜微收,使氣嗓管調直,呼吸自然流暢。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上齶是天池穴,在上牙內寸許凹陷處,口念“兒”字時,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方面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使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另一方面則是閉口免傷真炁。再則,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閉上天池易於生津。靜坐往往津液滿口,並有清而甜之感,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這樣引吞,可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呼吸綿綿,微降丹田:調理呼吸,又謂調息,是初步入靜的重要環節。用功時既然是閉口,無疑要用鼻呼吸,要求深、細、長、勻。不論是順呼吸還是逆呼吸,都要求腹式呼吸,這樣才能深。所謂細,即連自己也聽不到呼吸聲。長,是將呼吸拉長,要息息歸根,下降丹田,不要憋氣,要放鬆自然。勻,即快慢均勻,務要心息相依,不即不離,達到息不調而自調。甚至,至虛極,守靜篤,會出現呼吸頓斷。初學者,要用自然呼吸。呼吸綿綿,深、細、長、勻,能擴大肺活量,促進和加強內臟各個部位的功能,尤其對消化系統功效更為顯著。 心神意守祖竅:祖竅,在二目中心,是過去經書不載、歷代祖師秘而不傳的一竅。千峰老人曰:“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聚先天。玄關之後穀神前,正中有個空不空”。此竅是玄關出人、明心見性的門戶,是鎖心猿拴意馬的樁柱,也是延年益壽的階梯。初步煉性先守此竅。含眼光,兩眼觀此竅;凝耳韻,兩耳聽此竅。這即是古人所謂:“常有欲以觀其竅,常無欲以觀其妙”。守竅是為了忘竅,故有“知而不守是正功”之說。“以有心求則有相,以五心守則落空”。故云:無忘無助,似守非守。性要自悟,命要師傳。心靜念止是先天,意動神馳是後天。只有守定祖竅,才能使瞬息萬變的活動思想安靜下來。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做到心靜念止,身如槁木,心若止水,意似寒灰,一念不起,一意歸中,萬籟俱寂,身心兩忘,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此時感到一股電流在身上奔騰咆哮,猶如觸電,全身酥麻,其舒服感妙不可言。這正是形神俱妙,了在其中。此景過後,但覺眼明心亮,神清氣爽,精神振奮。如能得到五分鐘的真靜,足能消除一天的疲勞。如能每日堅持坐功,即使得不到真靜,有時也會感到手腳出汗、丹田發曖、臉似蟻爬、頭頂氣旋。這些現象,都是坐功的收穫,日積月累,祖炁修足自然玄關出現。 玄關與祖竅同樣都是過去道家三口不說、六耳不傳之秘。玄關與祖竅往往連在一起,實際玄關是玄關,祖竅是祖竅。可以說:祖竅是玄關出人的門戶。玄關不在身上,祖竅不在身外。玄關者乃玄妙之機關也,不在身上,離身難尋。《節要篇》雲:“一竅玄關要路頭,非心非腎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勞力,脾腎泥丸實可羞。神氣根基常恍惚,虛無窟穴細搜求。原來只是靈明處,養就還丹跨鶴遊。”又道:玄關不在心腎,不在口鼻,不在肝肺,不在肚輪,不在尾閭,不在谷道,不在兩腎中間一穴,不在腰間臍後,不在明堂泥丸,不在關元氣海,不在臍下一寸三分。又道:“道發三千六百門,門門各執一苗根,惟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又說,此玄關一竅乃人生死之穴,無極之根,太極之母,是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一之炁。過去把玄關說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好像誰能知道玄關所在之處,就能立地昇仙似的。玄關到底是何物,又在何處呢?根據余祖師千峰老人及父親繼承道教龍門派傳統的說法,通過收心求靜,靜極而動,炁發則收炁,精動則下手煉精化炁,補腦養神,精炁神足,坐靜時,眼前出現一圓光,這即是玄關,又叫慧光、神光、靈光。歷代修持者都把玄關看成超凡入聖的階梯,故不輕易傳人。雖然從經書上偶有透露,也只是一些不易看懂的隱語,況且其說不同,使人無所適從。 下座拂面熨雙睛:每逢坐完功後,先將兩手搓熱,趁熱用手摀住兩眼,熱散後兩手猛然向兩側分開,兩眼同時隨之使勁一睜,如此三至五次,再左右轉睛。左轉九週,再向右轉九週。經常堅持,不但保持眼球靈活不得眼疾,還使通眼腦氣筋通暢, 全身上下搓一遍:全身乾搓,又叫幹沐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緊接拂面熨眼轉雙睛之後,兩手從頭部開始搓起,繼而由前額、兩太陽穴、迎香、兩耳前後,大腦、小腦、風池、風府、兩臂內外至兩手背,再由胸前肺部、兩脅,兩手並行搓小腹兩側、肚臍、兩腰眼、兩腿外側內側、膝蓋、腳心。兩手搓時必搓熱,最後再揉睾丸。以上各點,搓時最好用數字來約束,以免點到從事。幹沐浴倘能持之以恆,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重點是鼻窩、脖頸、腰眼、睾丸、尾胝湧泉。搓完後舒筋氣。 伸臂長腰舒筋氣:幹沐裕後,仍坐床上,上身坐正,兩腿伸直,舌頂上齶,然後上身後仰,兩臂隨之向上伸舒。兩眼向上翻看,腳尖前繃,腳跟後收,身體整個仰臥床上。然後,上身由仰臥坐起前撲,以頭靠攏兩膝,兩手打兩腳湧泉穴,兩眼往下看,鼻子呼氣,兩腳尖向裡勾,腳跟向前蹬。如此一仰一俯,反复七次為止。此法有舒筋活絡,長腰增力,抻筋活腰,強肺健胃,通帶踵、養大腦的作用。 收心求靜,也是為了求動。這種動是通過堅持不懈的用功,並能經常入靜,在坐靜中大腦得到充足的調養,日積月累,腦氣胞日漸充實,身體日漸強壯,面色日漸紅潤,精神面貌幾有煥發青春之感。當然由於年齡、的不同,體質強弱的各異,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靜的程度深淺,必然會在每個人的進度上出現千差萬別。儘管在進度上每人有快慢之分,但從靜中得來的心身日漸愉快和健壯必有同樣之感。 靜極而動,是在靜坐時,心裡清清靜靜絲毫雜念沒有的前提下,外陽勃然而起,這即是活子時到。此時不等念起,急用收炁降龍法,將這初步靜養來的養生至寶收歸我有。具體做法詳見第二步功法。 收心求靜即是築基煉己的功夫。所謂煉己即是煉心、煉性。煉即是鍛煉的意思。心不煉不死,性不煉不活,神不煉不靈。只有煉得識死、性活,神自然會靈。呂祖雲:“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柳華陽祖師曰:“若不煉己還虛,則臨時熟景難忘,神馳炁散,安能奪得造化之機。”應該怎樣煉呢?柳祖又云:“眼雖見色而內不受納者曰煉,耳雖聞聲而內不受音者曰煉,神雖感交而內不起思者曰煉,見物內醒而不迷者曰煉,日用平常如如,而先煉己純熟”。上面呂祖所謂煉己待時之時,與柳祖所說的臨時之時,同是指的陽舉炁發活子時之時,下手採藥煉精化炁之時。此時若煉己不純,意志不堅,很容易順熟路而去,前功盡棄。故古聖先賢(指善養生者)強調,修性養命,首先必須築基煉己,打好基礎,否則雖有所得,也容易得而復失。只有煉得識死性活,對景無心,常寂常靜常覺照,性自圓明神自靈。在靜中求動,動中採補,循序漸進,待精盡化炁,虧損補滿,則築基煉己才算告一段落。 初步收心求靜,與各家靜養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龍門派的靜養功是小還虛,這個“時”正是靜極而動一陽炁發的活子時,時來炁發為之命動,命動炁發即收回才算性命雙修;不知炁動收炁、精動煉精,就不算性命雙修。 此第一步功法學者要記住,入靜.調吸.吞津法.氣入丹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太上隱書八素真經

經名:上清太上八素真經。撰人不詳,約出朴東晉南朝。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經典之一。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 上清太上八素真經   《太上隱書八素真經》者,乃玄清玉皇之道也。上皇天帝以此書授太微天帝君、三元紫精道君、真陽元老君。此君受書,施行道成後,以付太上道君。太上道君以傳金闕後聖李君,李君以付太虛真人、南嶽赤君,使下授學道,宿有金名玉字,高閣刻名,當為真人者。太上之隱文,不傳於地仙,地仙亦自不得獲之矣。   太上曰:夫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藏也。是以天精結纏,以成五星,天地賴以綜氣,日月擊之而明。若夫天氣不育,則三合虧盈,地氣不育,則萬物枯滯,虧盈則天震地動。若夫列宿不守,則日月薄蝕,五星亂度,則二象失光。天地泰則五星映清,天精合則五星光明。星之靈道,太山上應,德神玉清,上照太虛,下朗萬兆。兆有得失,則五度錯逆,兆有和吉,則流行順道,映洞禍福,毫縷畢彰,玄照纖末,幽存功過者也。   五帝上言於星中真皇,真皇上奏於太上玉君,是以辰光轉燭以示萬生,傍行越位以告災祥也。地建五嶽之山,以像五行之星;人立五臟之神,以擬五行之用。三氣回合,是以天地列備矣。星之為精,上通眾精,下共光津,吐納則三華漱澤萬靈,傍達三六,中含養生,其事洞而微極,其器浩而長攬也。仙人唯知飛丹召霜,煎煉雲朱水玉,解金九爐炎霄,勤苦極於營贍,司候足於劬勞,就有成者,不過升身上天,超躍玄洲耳。此故仙人而已,遠可遊於九宮之間矣,則未有得真人之門戶也。   吾今有一道,乃為上真之法,不但中真而已。子乃欲招致五星,與同輦駕三素以上騰,坐八景以遊盼,登太帝之西墉,縱形太空,白日登晨乎。吾昔受之於玉皇,行之迄今,四十六萬年而不休者,翫此道之奇妙,樂五星之接遇也。既得分形億兆,生雲育澤,上游玉清,下看太極矣,遂為太上之真人者,致五星之精也。   隱祕妙術,藏之雲閣,蘊抱靈訣,與之俱遊者矣。子當下封萬生,為十天之帝,玄名碧書,早刻瓊閣,宜令初學真人,受此祕章,令子傳付施行,必當得人。此書是上真之訣,不得傳地仙之夫也。出傳之始,皆當須玄應感悟,靈告其人,乃當清齋委約,誓盟三天,七百年中得三傳,限盡藏之五嶽,不復得出也。洩漏天文隱書,已告天帝,誅其三祖,又下三官,絕其身命,生被水火,死為下鬼矣。   諸學真之人而受此書,皆有太帝目名西華宮,有瑯簡蘂書於紫宮,當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乃是子未生之前五千歲,已有玄名定錄,當遇此經也。子勿以始受此書,而謂非宿命之分矣。玉皇下盼游生,見有得此書者,即告太上,使遣飛靈玉童三十六人,侍此書之所在處也。又告太極遣南陵玉女三十二人,衛此五星真君、君夫人之名字也。又並使玉童、玉女,衛護有書之身。有書皆盛以別笈,開發省按,皆向書再拜,燒香左右。玉童、玉女司視功過,察人誠向,有違有善,徑聞太上,不可不慎。   修行此道,五年之中,玉童、玉女見形,為子使役。行之十四年,道成,得與五星同輿,上詣玉清宮。   夫上真之道有七,太上之道有三,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   上真之道有七,列篇目於左:   第一曰太上鬱儀奔日文。   第二曰太上結璘奔月章。   第三曰太上八素奔辰隱書。   第四曰太微帝君飛天綱上經。   第五曰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第六曰金闕靈書紫文上經。   第七曰黃老八道九真中經。   右上真之道,總而行之,為上清真人,給玉童、玉女各三千人,位為諸天帝之位。行則三色之節,從羣神萬真,前導鳳歌,後從玄鈞,白虎啟路,飛龍翼轅。   太上之道有三,列篇目於左:   玉清隱書。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太上之道,總而行之,為太上之道,給玉童、玉女各二千人,位為上真玉皇之君。行則五色神節,從千真羣仙,前導天鈞,後從鸞歌,三真侍轅,騰翥九天。   中真之道有六,列篇目於左:   太丹隱書朝真上經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鳳真之文九真昇玄文。   三元布經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諸洞房玉字上經六甲靈飛。   靈寶祕文三皇內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書曲素訣辭三五順行。   右中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中道真人,給玉童、玉女各一千人,位為上清左右卿相之師。行則紫毛之節,從萬神千真,前吹鳳嗚,後奏天鈞,玄龍啟道,五帝驗軒,飛行太空,遨戲丹霄。   下真之道有八,列篇目於左:   上清九化十變三九素語。   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天關三圖玄皇玉書。   神州七變七轉洞經。   紫度中方石精玉馬之母。   絳錄黃道玉目龍書眾文。   素奏中章五行祕符。   五帝玉玄上元五書。   右下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下元真人,給玉童玉女五百人,位為上清左右大夫之官。行則五色之節,從眾神玉女,前嘯九鳳,後吹八鸞,白虯啟道,太極驗軒,飛行倒景,遨遊紫房。   上清上真、中道真人、下元真人,所應施修道經,各有篇目,分別為部第,令相隨也。若總修一真之事者,當盡得一真之部書,兼而行之,則為上清真人。   若所得書不備具,或得上經,或得中篇,或得下文,雖專修行而闕其餘者,但可飛仙而已。遠詣太極,下游五嶽,自不得為上清三真也。子當勤心天地,啟告神玄,遠遊名山,祝愿千靈,尋求寶文,令道德備焉。既修行一部,上登上清,所給玉童、玉女,便有千數百矣。若偏得一書,而不都具,則玉童、玉女,故自依所受書限,而給衛之耳。   唯修《太上鬱儀奔日文》、《結璘奔月章》、《八素奔辰隱書》,便登上清為下元真人,以不盡修上真之事故也。過其餘者,皆應兼修,兼修道成,乃升上清。   若都總修三真之道經,聞見玉清之隱書,佩神虎之大符,便上為玉皇之君太上之真,給玉童、玉女三萬人,遨遊高上之闕,出入玉清之宮,於是天帝太微君,來受事於玉皇焉。   《玉清隱書》有四卷,乃高上玉皇昔受之於玉玄太皇道君禁書也。玉皇君所寶妙者也,以付太極四真人,使掌祕藏之,五千年內聽三授,授於上清之玉真人也。若一千年中過三人,亦聽之也。授限訖,不得複傳。世俗之中,千萬之人,時有一人當為天真所授,以得此書者,太上玄台已有玉名,當為上真故也。有書者在家給玉童三百人,玉女三百人,旦夕當致眾真仙神、名山之靈,詣其寢房,論道講德矣。此謂有書者在家處俗,未去學道時也。山尋真,研味靈文,則威制六天,役使山神,五嶽來朝,玉童玉女形見,侍真燒香。   《太上神虎符》,太上虛皇道君以授於太上也。太上道君以付三天真皇,使授諸真人及天帝眾官也。此符有真名於上清者,皆受佩之也。但有此符而無《玉清隱書》者,皆不得為上清之真,但太極之上真耳。   《太微天帝金虎符》,太上玉真保皇道君以授於太上太微天帝君也。天帝有三十六,其太微天帝最尊貴,諸天帝皆詣受事矣。受此符皆威制萬神,使役千靈,龍虎衛從,得乘三素之雲,上升太極上清,拜為左公。   《玉清隱書》玄遠絕邈,下真及飛仙之徒,便當息心於無窮之冀耳。《神虎符》、《金虎符》,飛仙輩勤求不已,或有得理矣。自無玄名靈籙,复求不與此文相遇者,比肩也、況玉清之道乎。   太上曰:昔謂太清不可登,而況於太極乎。乃謂上清不可聞,而況於玉清乎。明真中有高卑,玄中有階次也。過此以前,非所复議。   玉清宮之下真人,乃上清宮之上真人。太極宮之上真人,乃上清宮之下真人。太清宮之上真人,乃太極宮之下真人。從此以下,次得九宮之飛仙也。   《玉清隱書》當傳之時,太極四真人各奉執一卷,以上呈上皇、高上、玉皇、玉玄四道君,探按金格玉名,當為上真玉君者,然後乃出傳之耳。有此者立致眾真仙人,來詣其房寢,若修至道,太上不復試其情狀也。是宿有金格玉名,必當為上真故也。《玉清隱書》,道妙於《鬱儀文》矣。   有《太上鬱儀奔日文》、《結璘奔月章》、《八素奔辰經》,修行其法,太極真人不復下試。   有《大洞真經》者,修行其法,七祖、父母皆離脫鬼名,原貸三官考謫,度錄仙府,解釋艱羅,使詣朱火丹陵宮,受學仙道。仙道成,使翼佐五帝,為九宮之仙也。謂其人備《大洞真經》者也。此書依四極定法,偏為其七祖獲仙,不同於他經矣,甚不可不修行也。若既修之而被試,不過或偏行一道,或中路而息者,自救不暇,亦不能為其七世致仙也。夫鬼可以學仙,如人可以學道,七世立德,故慶流子孫,令致神仙也。一身修道,備明洞經者,則祚及七祖,故當反此胎形,以為仙官耳。中央黃老君以此洞經之妙,而為七世獲福,尤深祕之,與《鬱儀文》同笈。上清眾真亦貴此道,以其功加於七祖,德昇於上世故也。   後聖李君奉受《八素真經奔辰隱書》,施行其法,乃致太微天帝下迎,五星同輿,乘華三素,上登玉清,受書為上清金闕帝君。   登飛木星之道:歲星圓鏡木精,玄朗東陽之陔,星中有九門,門中出九鋒芒,鋒芒光垂九百萬丈,一門輒有一青帝,備門奉衛於中央青皇真君也。中央有始陽上真青皇道君,諱澄瀾,字清凝;夫人諱寶容,字飛雲,治在木星之內,鎮守九門,運青光流鋒,以照上下之真。欲飛登之法,常思見歲星,當'正心視星,以右手拊心而禮之,左手掩兩目,乃九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使目閉於手下,心呼歲星中真皇之君、君夫人名諱字三過,畢曰:願得與始陽青皇真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碧輿,上登太上宮。言畢,乃臨閉目於手下,向星微祝曰: 天地交和,精流東方。仰望九門,飛霞散鋒。 始陽碧台,中有青皇。青牙垂暉,映照九方。 鬱察夫人,字曰飛雲。齊服靈錦,龍帔虎裙。 腰帶鳳符,首巾華冠。出無入虛,遨游太元。 前策青帝,後從千神。來見迎接,得為飛真。 上登玉清,高上之房。         。   祝畢,去手,臨目對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視星九芒,使盡來入喉中也。都畢,又叩齒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木星中青皇大君,奏聞高上玉清宮,刻太微蘂簡,定名玉書,位為上清上飛真人。   木星有九門,門內有九青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承於中央青皇上真大君也。青皇者,東方之上真,始精之尊神也,出入玉清,與高上為友也。其門內青帝,或號青靈之公,或號青神,或號青精,或號青帝之君,並受事於中央青皇也。行八素之祕道,則致青皇來降。已行五靈之外法者,則致青神來授書。是故道有深淺,致有尊卑。   天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中向東存修而祝也。天道微妙,玄綱毫分,不必對星而行之也。有星時可出庭中,坐立適意。所謂上真之道,登東辰之法,不傳地仙輩也。   飛登火星之道:火星玄鏡丹精,映觀南軒,星有三門,門中出三鋒芒,光垂三百萬文,一門內輒有一赤帝,凡三赤帝,備門奉衛於南真上皇真君。星中央有丹火朱陽赤皇上道真君,諱維渟,字散融;夫人諱華瓶,字玄羅,治在火星內,鎮守三門,運赤光飛雲,以朗天下之真人也。欲飛登之法,思見熒惑星,正心視星,以左手拊心而禮之,右手掩口,乃三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臨閉兩目,心呼熒惑真皇君、熒惑夫人諱字三過,畢曰: 願得與丹火赤皇君、君夫人,共乘八景丹輿,上登玉清宮。   畢,乃向星微祝曰: 玄象流映,丹光南冥,仰望三門,朱雲絳城。 中有丹皇,名曰維渟,夫人內照,是為華瓶。 齊服雲霜,鳳華龍鈴,腰帶虎書,首巾飛青。 出元入玄,翱翔五城,首導赤帝,後從六丁。 來見招延,得真之名,上登玄虛,金書玉清。   祝畢,去手勿複掩口,故臨目視星,服星之光二十七吞,存令星三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叩齒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熒惑星中赤皇上真道君,奏聞三元玄上宮,刻玄圃瓊簡,定名金書,位為上清上飛真人。   熒惑星有三門,門內有三赤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赤皇君也。赤皇者,南方之上真,丹宮之貴神,出入玉清,與三元上皇為友也。其星中赤帝君者,或號赤靈之公,或號赤神,或號赤精,或號赤帝,並受事於中央赤皇上真大君。子行八素之隱書,則致赤皇來降。已行五靈之外法,則致赤神來授書。是以道有隱外,文有祕顯,爾乃招真有尊卑之差,求神有上下之序。   若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南向存之。有星可出中庭,坐立任意。此所謂奔南辰之法,不傳地仙,傳之犯洩漏之罪。   地仙自複有八素經,論服王氣吐納之道也。又有九素經,論召鬼使精行廚檢魂魄之事,正陸行名山長生不死而已。八素經後有天鈞上曲陽歌九章,九素經後有鳳吹龍嘯陰歌八章,此是地仙之祕書也。今所謂太上奔辰八素,行上清之道,非地仙之八素也。地仙之嘯歌,以待上清之行遊耳。   飛登金星之道:太白星圓鏡金精,煥耀西辰,太白星中有七門,門中有七鋒芒,鋒芒光垂七百萬丈,一門內各有一白帝,凡有七白帝,備門奉衛於西真上皇道君。星中央有大素少陽白皇上真道君,諱寥凌,字振尋;夫人諱飇英,字靈恩,治在金星之內,鎮守七門,運白光飛精,以映上元真人。欲飛登之法,思見太白星,當正心視星,以右手拊心而禮之,左手掩兩鼻孔,乃七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臨閉兩目,心存太白真皇君、君夫人諱字三過。畢曰: 願得與大素少陽君、君夫人,共乘八景素輦,上登玉清宮。   畢,又向星微祝曰: 七氣艷飛,光照西方,仰望七門,靈闕激鋒。 素暉燭映,德標金宗,中有少陽,號曰白皇。 夫人靈恩,治在玉房,齊服皓錦,流鈴虎章。 首巾扶晨,腰佩金鐺,出空入虛,遊步玉剛。 前導白帝,後從六庚,來下見迎,北登墉宮。 名書上清,得為真公。         。   呪畢,去手勿複掩鼻,故臨兩目視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吞,存令七芒盡來入喉中。都畢,乃又叩齒三通。   常行之十四年,太白星中少陽白真上皇君,奏聞太帝玉皇宮,刻上清金閣,定名玉簡,位為上清左真公,以綜太極。   太白星有七門,門內有七白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白皇道君也。白皇者,西方之上真,太素之尊皇,出入玄清,與皇初道君為友也。其門內白帝君,或號白靈之公,或號白神,或號白精,或號白帝之君,並受事於中央白皇上真大君也。行八素之祕妙,則致白皇來降。已行五靈之外道,則致白神來授書。尊卑玄盻,故道有淵階矣。   若無星之時,天陰之夕,可於寢室中西向存之。有星可出庭中,坐立任意。若靜齋道士,亦可通於室中存五星之真方面,而並修之也。皆上真之道,奔西辰之法,不傳地仙。   一夕服五星,令常周遍,春服星光以東方為始,夏服星光以南方為始,隨王月以王星為先,口訣也。麼星行不必在方面,亦一隨星所在,一向而修行口訣也。   行事時,不欲令人見其所為,當隱僻而為之也。此是太上之隱道,所謂隱書者也。隱而復隱,猶恐鬼神竊看其篇題,何可令世之臭取輕傳授者,聞此標蹟者乎。不可以盲瞽愚人,云無所知,而令見其首題,其人身中亦有七神,見之亦為洩漏,不可不深慎也。修隱書之道,而發洩隱書之名目者,既當受考三官,又適足以作禍也。每欲省按,皆先屏左右人,及雞犬之生物,燒香再拜,乃視之也。   飛登水星之道:辰星圓鏡水精,洞映北冥,辰星中有五門,門中出五鋒芒,鋒芒光垂五百萬丈,一門各有一黑帝,凡五黑帝,並備門奉衛於北真上皇。星中央有太玄陰元黑皇道君,諱啟喧,字精淳;夫人諱玄華,字龍娥,治在水星之內,鏡守五門之中,運玄光流明之氣,以朗耀北元之庭當為真人者。欲飛登之法,思見水星,正心視星,以兩手拊心。拊心畢。舉兩手以掩兩耳,乃五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臨閉兩目,心呼辰星真皇君、君夫人名字三過。畢曰: 願得與君、君夫人,共乘八景蒼輿,上登上清上元宮。   畢,又向星微祝曰: 五氣玄飛,光流北方、仰望五門,蒼闕鬱繁。 激芒達觀,靈映景雲,中有黑皇,厥字精源。 龍娥紛藹,俱理玄關,齊服蒼帔,紫錦緋裙。 腰佩虎符,首巾蓮冠,出凌九虛,入響玉津。 前導黑帝,後從六壬,來下見迎,上登紫房。 名書太上,得為玉真。         。   祝畢,去手勿複掩耳,故臨目視星,服星之光芒二十七過,存令五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三叩齒。   常行之十四年,辰星中太玄上皇真君,奏聞高上宮,刻琳房玉札,定玉清紫文,位為上清真公。   辰星有五門,門內有五黑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玄皇君也。玄皇者,北方之上真,太玄之尊君,出入上虛,與紫精道君為友也。其備門黑帝,或號為黑靈之公,或號黑神,或號黑精一或號黑帝君、並受事於中央太玄黑真上皇君。行八素之隱道,則致北皇來降。已行五靈之外法,則致黑帝君來授書。尊卑差序,故道有隱顯焉。   若天陰夕,及無星見之時,可於室中寢處常修之。此高上之祕道,奔登北辰之法也,非地仙陸行所得聞者也。   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並各有官僚,公卿、大夫、侯伯,置署如一,更相管統,奉屬於上。宮闕次第,類相似,但道有尊貴,德業有升降。   飛登土星之道:鎮星圓鏡土精,鎮癮黃道,鎮星中有四門,門中有四鋒芒,鋒芒光垂四百萬丈,一門各有一黃帝,凡四黃帝,備門奉衛於鎮元黃真君也。星中央有中黃真皇道君,諱藏睦,字耽延;夫人諱空瑤,字非賢,治在鎮星之內,鎮鑑四門,運黃裳流氣,朗映中元,照盼學真者。欲飛登之法,思見鎮星,正心視星,以兩手拊心。村心畢,舉左手以掩洞房上,乃四閉氣,又叩齒二十七通,咽液九過,臨閉兩目,心呼鎮星真君、君夫人諱字三過。畢曰: 願得與中央太皇道君、君夫人,共乘八景金輿,上登上清宮。 畢,又向星微祝曰: 四氣徘徊,合注中元,仰望九極,傍觀四門。 黃台紫房,乘鋒散芒,靈光鬱散,天華落瓫。 中有黃皇,厥字耽延,夫人潛德,是為非賢。 理和命氣,導玄灌元,齊服黃雲,龍錦虎裙。 腰佩金符,首巾紫冠,出凌玄空,展光金門。 前導黃帝,六己衛軒,來下見迎,上登天闕。 金書太上,瑯簡刻名,飛行太空,得為玉卿。   祝畢,去手勿複掩洞房上,故臨兩目,服星之光二十七遍,存令四芒盡來入喉中。都畢,又三叩齒。   常行之十四年,鎮星中黃上真皇君,奏聞太上宮,刻霄台碧簡,定九玄丹文,位為上清真公,下友四極上真人。   鎮星中有四門,門內有四黃帝,其一帝輒備一門,以奉屬於中央黃真皇君也。中央黃真上皇者,中極之高尊,出入太微,與皇初道君為友也。其黃帝守門,或號曰黃靈之公,或號黃神,或號黃精,或號黃帝君,並受事於中黃上真之君也。行八素之祕道,則致黃真道君來迎。已行五靈之外法,則致黃帝來授書矣。   天陰無星之時,皆於寢室施行,同存五方也。真人云:在室內存星,亦不異於見星也。勿謂不見星,而當廢之也。此太上之隱道,登辰之祕法矣。   吞服星光芒時,當悉存星真上皇、皇夫人,乘光中來下,入口咽之,臨目仿髴如有其形也。此李君口訣。   恆修太上隱法,招存五星之上皇者,五年之中,仿髴形見。七年都見,與之周行。十四年,五皇一合來下,共乘玄華之輿,三素紫雲,前導五帝,後從萬真,五皇攜之共載,白日登辰,上朝玉清,授書為上清上真人。   太上隱書五皇上真五通之日,太上祕此日,不以告九宮中仙人、真人。唯有太玄玉書,金閣刻名者,當其遇逢,乃知其日耳。夫五通者,天精開暢,上真吉會,羣靈萬仙相慶之日也。   正月六日日中。   二月一日哺時。   三月七日夜半。   四月九日食時。   五月十五日夜半。   六月三日中時。   七月七日夜半。   八月四日中時。   九月二十日平旦。   十月一日平旦。   十一月六日夜半。   十二月十二日夜半。   此十二月,五星中上皇太真道君,俱登上清、玉清,見九玄太上道君。又千真、三十六天帝,下逮太清飛仙以上,並慶會太極上宮。又論世上求真之勤懈,紀書學真者之主名,當刻之金閣,定書蘂簡文,論求真者七祖之功過,罪謫之深淺,校罪多少使真有數品。若七世無罪,身又精勤,皆當書以蘂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若七世多罪,身雖精勤,故為下真耳。若先世積罪,己又多罪雖末精勤,乃成下仙也。罪之先著,非功所消,過之深重,非勤可除。夫五通者,消罪除過之吉會,子知其日,則有冀也。蓋五真上朝,是為五通,通達遠聽,毫末皆照也。子乃欲以其日,請乞七祖之罪咎,己身之宿過乎。吾當旨告三官,乞除刑謫,徑告天帝,削除罪錄,原其徒役,散其厄書,使汝七祖縱任,優游自樂,子既得真,上世獲福,當可乎。今使汝一身啟顙,而慶及於七考,乃要道也。若汝妄洩及此日為五通日者,方更增罪四等,雖謝過千萬,無益於為有也。真人閉口而自書,執之於空地,猶恐百蟲濫眄其文,犯洩露之禁,可不深慎,可不深慎。   李君曰:至其日,入靜室密處燒香,北向五再拜,心呼五星上真皇君、君夫人名字三過,畢,叩齒五通,畢,解巾長跪,謹啟五星、日月上皇高真道君、道君夫人,玉清太上上清上皇上帝、大道聖君幾前。因自陳七​​祖、父母以下,下及一身千罪萬過,上世以來,乞得解脫,三官告下天帝,使罪名離釋,削除黑簡。乞願得與五星之真,俱奔華晨,上登上清,交行玉門。當憶所犯之過根,具列罪狀之多少,任意自陳,辭誠若至,唯使殫盡。   此日謝過,徑聞太上,是太上之吉會,天仙之慶上皇日也。群真上帝,以此日並獻龍衣鳳帔、虎帶飛裳於上皇,是為寶重其日,解脫刑名也。不知此五通日者,不得從解罪之例也。夫學真者,當恆行之,又當隱忌其日,勿令有知者。   後聖李君曰:當以其日思存吉事,心願飛仙,勿有百憂,使精魂悲慘,立德惠施,賑救窮匱,行功布恩,勿行威罰,此太上之吉日也。太上以其日,遣玉童、玉女,密察學道者之,誠。子未言之意,意有善惡之心,皆已知,當刺聞於上皇。當其日也,清齋為善,要言矣。   後聖李君具受玄教,施行道成,時乘八景之輿,上登上清宮,受書為金闕帝君。臨去之日,及手書五星中皇上真道君、君夫人諱字,及太上五通吉日,以白玉為簡,丹玉書之一通,封以雲蘂之函,印以三光之章,以付西嶽華陰山素石笥之內,又刻題笥上其文曰:天地之寶珍,名山之絕藏。   又書一通,以青玉為簡,黃玉書之,封以鳳玉之函,印以朝真之章,以付東岳泰山青石笥之內,又刻題笥上,其文曰:十天之奧章,上靈之幽窟。   又書一通,以玄玉為簡,碧玉書之,封以瓊剛之函,印以太玄之章,以付南嶽衡山黃石笥之內,又刻題筍上,其文曰:八玄之高寶,上真之靈囿。   又書一通,以黃金為簡,青玉書之,封以朱琳之函,印以高皇之章,以付北岳恆山白石笥之內,又刻題笥上,其文曰:七靈之上道,太真之殊宮。   又書一通,以碧玉為簡,黃金書之,封以文瑯之函,印以中黃之章,以付中嶽嵩高山玄石笥之內,又刻題笥上,其文曰:九天之別藏,五嶽之府淵。   又書一通,各付五嶽,使五嶽君領守之焉。須壬辰吉會,聖君來下,當命召五嶽,出此笥書,以付上相四輔,使教上真之才也。   又書一通,以白素之紋,八色之彩,筆自而書之。差次祝說為致真之法,吐納進退求登五辰之道,分書五通,使解罪咎之日,題之曰:八素真經太上之隱書也。以付太虛真人南嶽赤君,使下授學道,宿有真金玉字,刻在金閣,當為真人者,不得越傳於地仙也。   有得太上八素隱書者,皆玄錄著於紫宮,玉名刊於上清,當受命為真人,故得之也。俗世之人,千萬之中誤有一人為天神所授,以得此經,或得而不行者,皆因緣傳驛為上真之使耳。子無疑焉,雖受而不行,故當為屍解之仙,但當不得作飛仙真人耳。屍解之後,自複漸令涉高妙之塗,悟其迷網之心也。但用年歲,是為小久而反真超跡矣。子其勗哉,子其隱哉。   太虛真人受教而下告曰:此太上之靈文,登晨之妙道也。七百年聽三傳。   上宰王君曰:百年之內,有二人可授,及得真靈之感應者,亦授之,要在七百年內,唯聽三傳而已。皆清齋七日,乃付此經,受者亦然。又當敵盟告誓,以啟其心。其受行五星致上真之道者,脆有經之師,白絹四十尺,銀環二雙。受修五通之事者,脆有經之師,青布三十二尺,為終身切血不洩之約,不漏之信。於是三官徑奏天帝,天帝上請玉女,給受書者;徑奏上清,上清上請玉童,給侍八素之靈文也。各三十二人,並司有書者之過,記有書者之功,勤纖芥毫釐,輒刺上宮。其非人而授,限過而出,露言隱書,宣洩吉日,不奉盟誓,不信祕言,皆犯《四極明科》洩閉之罪,三祖、父母,獲考三官,身為下鬼,撻蒙山之石,副諸五嶽,汲冥海之水,灌諸四瀆,身無仙冀,而七考地獄。子於傳授之際,修行之時,深當精慎,每為寶祕。   太上告李君,殷勤者恐其失道故也。又此經上有五皇上真道君、君夫人之諱字,及五通之日,不宜令含生者知之,增為祕隱之煩重也。   後聖李君曰:子處俗在家,未修至道者,恐世上百邪、千妖百魔犯子神炁者,但以夜半時,向五方先閉氣五過,各陰祝吾刻五嶽石笥上文三過,從西嶽白玉為簡,餘四岳又以書一通,始不得及白素之篇也,祝之三過。三過祝畢,叩齒三十六下,除百邪,拘三魂,制七魄也。此之祝說,非外舍之道經云雲,此語無章句也,百邪、三魂、七魄亦不畏此矣。   夫道之妙祕,真玄絕眾,外題猶能製百邪,檢魂魄,況其石笥中所寶上者乎。百鬼万精,千邪眾妖,皆行走名山,為諸靈驅使,皆見一五嶽李君石笥上刻題之文,但為不知笥內是何道之經文耳。道士宜恆祝此刻文,諸鬼輩謂人當修筍內之經,故致畏懼,而不敢近也。   太虛真人口訣   太虛真人曰:先師見教,以五通日,日出三四丈許,正立,以心對日,存三魂神與日光俱入心中,良久,閉氣三息,咽液三過,微祝曰: 太陽散輝,垂光紫青,來入我魂,照我五形, 卻鬼試心,使心平正,內徹九氣,外通胎命, 飛仙上清,玉籙已定。         。   祝畢,以手拭目二七,叩齒二七,都畢。此法使人三魂凝明,丹心方正,萬邪藏術,心試不行,真要道也,子當常行之。諸以五通日,向日趣令嚏,若不得嚏,以軟物向日引導鼻中,亦即嚏也,嚏即祝曰: 天光來進,六胎上通,三魂守神,七魄不亡。 承日嗚嚏,與日同光,飛仙上清,位為真公。   祝畢,拭目二十七。是內精上交日光,三魂發明於內,使人心開神解,百精流轉於內府也。若非五通日,可不須爾也。   又春乙卯日、夏丙午日、秋庚申日、冬壬子日,冥臥時,先搗硃砂、雄黃、雌黃三物,分等細搗之,以綿裹之,使如棗大。臨臥時,以塞兩耳中,此消三尸、煉七魄之道,祕法也。勿令有知者矣。明日日中時,以東流水洗浴,畢,更飾床席,易著衣服浣故者,更著履而洗澡之,卻又灑掃於所寢床下,通令所住一室盛潔也。更安枕,臥向上,閉氣握固,良久,而微祝曰: 天道有常,改易故新,上帝吉日,沐浴為真, 三氣消屍,朱黃安魂,寶煉七魄,與我相親。   祝畢。此道是消煉屍穢之上法,改易新形之要訣也。四時唯各取一日為之耳。受經布訣,每令精上玉童、玉女,皆察看取與處所,審心訣之根,盡與不盡也。子當識此處意旨矣,受訣者慎無私散以營飢寒。犯之者身沒三官,為下濁之鬼,三官又當以此之罪,加咎於三祖。此太上之盟誓,裂血之寶約矣。身入名山,當仙之日,皆當投之川林岫室之間,或賑散山棲之夫矣。若歿經太陰者,臨去若無靈告感應,使有所付,皆當抱以自隨。受書亦然,其時玄中亦必致夢想之驗,上真玉童照以形言之信,自當處分,審其所宜矣。 上清太上八素真經

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訣

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訣 此十四個字,是人類有文化以來,絕無僅有的十四個字,亦是中華民族,倉頡仙師所創字以來,絕無僅有的十四個字,亦是人類自稱高等生物的,最高的智慧結晶,宇宙時空消長,日月運行,萬物滋生之儀軌,幸得人身者,應奉為圭皋,脫離五濁惡世之梯徑! 說經台石刻楹聯釋義 玉爐燒煉延年藥 正道行修益壽丹   這幅聯語刻在陜西省古樓觀說經台老子祠大門的《道德經》碑石之側。上聯右上角標明『太上老君作』。其中有七個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餘辭書都無從查考。但根據道士相傳,上聯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藥』,下聯讀作『正道行修益壽丹」,屬道家關於養生修煉的聯語。茲按照字的構造,結合道家修養丹法,試作探討釋義如下: 玉(身寶)   ·字義:此字是珍貴之意。家有珍貝為寶,天有日、月、星三光為寶,人有精、氣、神三品為寶。相傳老君對修煉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會意身內有寶,珍貴如玉。常人因凡情縈擾,恣情縱慾,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中說:『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為人生由於有分外貪求,造成煩惱妄想,不覺輕失珍寶,以致疾病天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寶,恬淡世情,積精累氣,以求長生。 爐(身丹)   字義:是冶煉的器具。道家的養生煉丹有兩種:采外藥(草、木、山石、銀、砂),安爐立鼎,以柴薪燒煉者為外丹,而此字是指煉內丹而言。從字的構成應理解為:以人身固有的精、氣、神,經過陰陽交會的作用,就可以煉就養生的真丹,即內丹。   道家《丹經·悟真篇》開頭就寫道:『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煉丹的鼎器,也有煉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關於修養的基本方法。 燒(丙火)   字義:按張道忠註釋:一、內、火。一者,坎也,為水也,內者,是身內有水、有火也。不燒柴薪,用自己身內水火,自燒煉去頑礦,要其靖正,丹砂燒煉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藥,便得長生不老之術也。這個解釋,與道家修煉丹法經義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時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節到,寒冷至極,在天干為壬癸,在地支為亥子,在卦為坎,在四方為正北。按老君太極圖意,陰極生陽,故曰』冬至一陽生』。四時運行,陰極生陽。水者萬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陰極生陽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時,寢寐靜極,真陽衝動,腎水沸騰,豈不是天一生水麼?   火者在時令為夏,在四方為正南,在卦為離,在天干為丙丁,在地支為己午,在三光為日,在人身則為心神。故修煉家在天一生水,真陽衝動時,必須立即用心意(火)招攝使其不致洩漏。道家《丹經》提到:火逼金行者,實即心火下降,腎水上騰,陰陽交會成為燒煉、之意。 煉(木石土)   字義:此字由『木』、『石』、『土』組成。按道家陰陽五行的說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屬,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經》中說:『木為火之元神,金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   道家把物質中的金、術,水,火、土,喻人的肺、肝、腎、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變化。只有土屬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說。土能生萬物』。道家《丹經》又稱土為『土斧』、『媒聘』、『黃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來招攝人身內的水火,使之歸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元神、元精)。只有經過這樣的提煉,真炁(氣)才能正常運轉。 延(命心)   字義:這個字由『心』、『命』兩字組成。它含有延長壽命的意思。道家認為只有性(心)命雙修才能延年益壽。所以《丹經》中說:『只知修性不知命,這是修行第一病』。   修性就是修養心神,寧心靜慮,使萬念俱空,心曠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煉精氣,慎房事、戒淫慾,求得精滿氣足。又因為人的心神和精氣有緊密的聯繫,如果心神不寧,精氣必然耗損,損之又損,壽命定會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靜神心,固守精氣,這才是延長壽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導的養生之道。 年(千萬)   字義:此字是由『千』、『萬』兩字組成。隱含依法修煉能夠達到長壽無極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賦》有『九竅通郁,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歲』之句。《宋書?樂志三》云:『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莊子?在宥》載,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講養生之道時說:『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千萬』意喻長久,人如能依照老君養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養,就能身強體健,延長壽命。 藥(自家水)   字義: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這個藥就是內丹的元素。道家經典《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自、家、水者,即人體內之精液,為三品上藥之源泉,故道家《丹經?悟真篇》中又說:『人人本有長生藥,只是迷途枉自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藥人不分賢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慾過度,以致『藥』源枯竭,多痍壽夭。因此,修煉家把清心寡慾、築基、煉精,作為養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正青)   字義:張道忠註:『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併止為正,主者注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者為仙之本也。』張道忠的這個解釋,意義還比較隱晦。按此字的組成及含意,與上聯的玉字相對仗。上聯的玉字是明示人知身內有精、氣、神三寶,固守勿失,下聯的正字,它是指人外行純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與德、內與外的對仗意義。 『青』,在五行為木,木為青色,在四季為春,在四方為東,屬萬物生氣一方。又春為一歲之首,草木應春而生,枝葉青蔥,隱含人循道養生,就能生機旺盛,如草木逢春。   由此可見,晴字體現了修煉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然的意義。 道(人導)   字義:此字由『人』、『道』、『寸』組成。『人』指人體。『道』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寸』是小的長度單位,喻『寸心』、『方寸』,即個人的心。整個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離常理,寸步不違天道。   上聯的爐字喻陰陽交會之理,而傅字則是教人修煉時要順乎人身陰陽之道,使人常處於無邪思、無妄為的清靜狀態。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響,心神躁動,胡思妄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為,氣血循環不軌,陰陽失去調和,心神離開生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靜心神,革除邪思妄為.循道而行,返樸歸真。 行(人法心)   字義:此字由『人』、『法』、『心』組成。『人』還是指人體。『法』是師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靜經》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來是清靜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慾章繞。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寧心澄慮,取法自然清靜之意。修養家把此意稱之為還『本來面目』。又《陰符經》云:『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觀經》云:』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為一』。《大洞經》云:『靜之為性,心在其中矣,動之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道德經》第十九章云:『見素抱少私寡慾』。以上講的都是絕去私慾,養我常清之心。 修(至成)   字義:此字由『至』、『成』兩字合成。『至』是達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個字喻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和決心。以上各字已說明人身精、氣、神的珍貴,陰陽交會的至理,心、腎,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誠心修煉,就一定能夠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其意就是收視返聽,經百日即可見修煉之效。 益(水天井)   字義:此字由『水』、『天』、『井』、組成。張道忠註:『益者添也,滿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長滿不缺為湃也。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無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虛其心,實其腹,便是長生之根本也』。此解釋基本符合老君修煉之法。所謂『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虛極靜篤時,陰陽交會,心平氣和,只覺口內上顎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潤百骸。故《道德經》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呂洞賓《百字碑》中說:』白雲潮頂上,甘露灑須彌』。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壽(人在內)   字義:此字由『在』、『八』、』內』三字組成。」人」指道家的所謂真身(修養家稱內產嬰兒)。『內』是指人身內的精,氣、神就凝聚成一種結晶物。放道教《丹經?參同契》說金丹長成以後的形態是。類如雞子,黑白相扶,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因它類若雞子,所以便叫丹,又因為它長成以後,和嬰兒一樣,所以又叫做。嬰兒』。但這時的丹在人身內,還沒有成熟,似婦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內』即倩字。如果人身內成就此丹,便可長壽在望。 丹(九真)   字義:此字由『九』、『真』組成。『九』喻煉功長久,『真』是真實之意。此字古字彙中雖無從考據,但含義並不怪異,如泡製中藥就有『九蒸九曬』之說。這和修煉家所說修煉功成時,『九轉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經》中說『三千功滿』。所謂『三千』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這裡的『九』,不能理解為絕對的九次或九年,確切地說,『九』就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修煉。比如煉金,次數愈多,純度愈高。『煉丹』也必須是久修久煉,真丹才能煉就。 玉爐燒煉延年藥 正道行修益壽丹   前面我們對聯語的十四個字分別作了闡釋,現在再把十四個字分為上、下兩聯,總括起來說說全聯所包含的意義。   人們知道,道家的養生修煉,是為了清心寡慾,凝神靜慮,保持血氣調和,從而達到防病祛病,使生命延長到應有極度,避免夭壽的目的。道家把養生修煉叫做『煉丹』。丹有內外之分。簡言之,內丹就是自身的修煉,外丹就是經過提煉的藥物,服之可以保健。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煉。用科學的語言說,自身的修煉是延年益壽的內因,是根據;服用保健藥物是延年益壽的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故道家把自身的修煉放在養生的第一位。   這幅聯語概括了道家養生進行自身修煉的基本內容。上聯:『玉爐燒煉延年藥』,意思就是,『延年藥』這個對於人來說最寶貴的東西,不須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韻冶煉爐,可以燒煉出來。意義既深刻又易懂,一語道破了道家修煉的奧秘。下聯:『正道行修益壽丹』。『益壽丹』與上聯的『延年藥』意思基本相同。『道』是方法,也可作『規律』解。 『正』是區別詞,與。邪』對立。『正道』就是正常的方法或固有的規律。「行修』含有下苦功夫修煉的意思。這一聯的意義,就是按正常的方法下苦功夫修煉,就能煉就益壽的真丹來。這裡還須指出,上聯的『燒煉』、下聯的『行修』是這幅聯語的關鍵所在,必須理解其重要意義。養生的道理縱有千條萬條,但煉功深淺程度全在自己,因之取得的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總結論之:清心寡慾,常養天地浩然正氣,正思正念正見,無為而為,道本自然,即是長壽之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