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 stories
尊道德貴
現在的道教徒應具理想和精神文明 知道乎?
怎樣看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高尚不高尚?
一個人的言語行為不妨礙他人的利益,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能成人之美,能助人為樂,能捨己為人,這樣的人就是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
反之,就是沒道德,沒修養,缺乏精神文明的人。
現今的台灣宮廟,都未提供有很具體的進行道教修養的規範、章程,遵照實行這些規範、章程,就能把我們培養成為有道德、有修養的高尚的文明道教徒。
這些規範、章程僅不過是做人之道,對我們修道學仙者來說,是初步容易做得到的。
下面舉一些進行道德修養、精神文明方面的規範:
1、要做一個愛華、愛教的道教徒
我們的歷代祖先與歷朝聖人賜給了我們個人以休養生息的大恩,我們道教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華人自己所創立起來的宗教,有著中華民族自己的特色,我們怎能不愛自己的民族呢? 如果沒有這個民族,也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道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我們道教把報答中華民族之恩列為四恩之一,我們的道經中說得很好:"酬天地蓋載恩,蒙日月照臨身形,皇王(國家)水土萬萬春,報父母養育深恩。
四重深恩實難報,登寶殿諷演仙經。 焚香札拜謝神恩,求懺悔罪滅福生"。 舉行大小道教科儀,凡申表奏疏、高功稱職,都有祈禱「國土清平」之詞,可見我們道教歷來就有著愛祖國的傳統。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就更能看出道教(包括道教前身道家)歷史人物,在改朝換代、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如我們熟悉的張良、陳平、曹參,幫助劉邦建立起漢王朝,推行"黃老無為之治",得到文景盛世,給漢武帝開拓疆域奠定下雄厚的人力、物力。 諸葛亮在三國紛亂中能把蜀國治理得民安物阜,和西南邊陲少數民族關係搞得非常融治。 直到現在還歌頌他的功德,作神明敬奉著。
唐朝魏征是以道士作宰相,「貞觀之治」是中國歷代王朝政治鼎盛之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向國外傳播,同時也引進外國一些好的東西「洋為中用」。 唐代道士孫思邈,繼承、整理了唐以前祖國的醫藥學,並加以發展,對祖國醫藥學做出前無古人的貢獻,世人稱他為藥王。 元朝的邱長春、明朝的劉伯溫,這些道士都對我們中華民族做出過偉大貢獻。
我們道教有這麼多愛中華民族、愛歷史的人物,致使現代一些學者們高呼:「不研究中國道教,就研究不好中華的歷史」的中肯論斷。 這難道還不值得我們作為一個道教徒自豪嗎? 從民族自尊心上也應該熱愛我們自己的道教。
華人的民族性,中華民族愛道教,是作為一個道教徒最起碼的天職。愛華利民,首先是維護中華尊嚴,要保衛中華文化,要抗拒文化的侵略者,要樹立我華人道教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清初愛國學者顧顧炎武有一句名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道教人士固然講慈悲,不殺生,遵照祖師 太上老君的教導:「昆蟲草本猶不可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教反對"殺人盈野「的不義戰爭,但從來也不反對正義的戰爭。 不但不反對,而且還投人正義戰爭中去。 祖師太上老君不是告訴我們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那就是說當你做到仁至義盡,忍無可忍,萬不得已時,還是要使用戰爭的。
清代嘉慶年間有位我道赤腳董真人,叫董清奇,他作的便語詩中有一首這樣說:"一隻手裡端著香,一隻手裡拿著槍,該當燒香就燒香,該當使槍就使槍,這話豈不攪亂道,那個聖人留世上,有人若要深信此,糊塗癡迷最平常"。 道教中還有一句不在經文的話,叫做「殺惡」。人即是行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除暴安良」。。
在大陸易色後 兩岸中道教同樣受到極大衝擊,大陸道士在文革中經歷十年精神上和肉體上受到折磨。...
尊道德貴
道教以“道”名教 知道乎?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迴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
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執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侷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提倡無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南部的靈寶道士。台灣的宗派的師承可分為“太一”、“正一”的道士、後由中國大陸傳入的“全真”道士等。
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廟”是道教最主要的組織 形式分為地方所蓋的大廟以及私人住宅型。宮廟是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
養生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
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
【道教簡釋】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以前就形成的宗派太一宗 南宗 北宗 真大宗 正一宗(五大宗),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
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太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尊道德貴
太一宗四十八代宗師 雲宗子 簡介
四十八代宗師 黃炎簡介
黃炎宗師 民國63年(1974)t出生於 高雄 自小於雲台山大羅金仙府長大喜好於山中跑上跑下遊玩 小時候喜愛緊跟隨父親黃史 六歲時便有小宗師稱號 從小因環境及父親的影響 對於道教便從小就有道教概念 岀社會後從事環保業 於桃園南崁設立廢棄物清除場 回到父親身旁跟隨於十八年前 因父親的一場重病許願而回歸到道教 起初網路剛起步時設立 道教全球資訊網 與 全球道教論壇 慢慢學習以歷史典故為主 後者在於高雄甲仙帶著妻小深山簡居七年跟隨父親學習道法 梅花易數 符法 並出道後於高雄縣鳥松創立高雄縣道士職業工會 五都合併後改為大高雄道士職業工會 於2011年任期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