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道教

0
1274

民間道教VS民間信仰

台灣由於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在傳統華人社會上產生了巨大沖擊,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正統道教產生了大的巨變產生了佛道雙修名詞,百姓不了解拜公媽是道是佛。但相對的,被視為中華文化根柢的道教,卻全無應變之策,過大的包容,喪失的道教自我,使得道教逐漸流失了信徒,逐漸成為民間的宗教,甚至使民眾無法區分道與佛,而誤以為拜佛即是信道,信道便是拜佛。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一龍一蛇與時俱變,道教應是最能隨順時代的宗教,卻由於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改革,而趨於沒落。《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儉易、謙卑,為《老子》所標榜的三大美德,但今日的道教神職人員,能遵行的似乎不多 甚至有些稱為算命師 地理師 運用五行預知 卻稱拜佛禮佛等等;相反的,在佛教的和尚中,則反而較易看到這些美德。不重人才,不重學理,使今日的道教,僅能存在於民俗中,逐漸退居成道不道 佛不佛民間道教,實在至為可惜。

但是民間道教,保留道教的特色與優點存在,如奉祀方式 敬神方式 濟世方式等等 去宣揚道教 使百姓了解 何謂道教。如果針對道教教義的諸多特點加以分別民間信仰便會成為實質上民間道教,這些特色也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今將道教的特色引述於下:

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並且認為「道」生「物」,道即在物中,道物一體;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土的哲學,也影響了魏晉六朝的佛教,促使大乘如來藏說的形成。

敢與天爭,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借由養生以求延生、長生;不像佛教以生老病死為不可改之定數。道經中這類的話,甚為常見,《黃帝陰符經.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仙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引)《真氣還元銘》云:「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重字號》)宋.張伯端《悟真篇.卷中》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教的這種強調人力可以勝天的觀念,在今日人類對基因組合的研究中,已被證明「百年」並不是人類的大限,人們可以借由改變基因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強調生命的可愛,《易經.繫辭上》所謂:「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些都強調「生」出自於「道」,不像佛教以「生」出自於「婬」穢,為無明所成之苦果。

強調陰陽和諧的重要,主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陰陽男女須相配合,才是天之道。道教繼承此觀念,重視男女兩性之關係,不以婬為邪穢,由此發展出房中術,使兩性關係能正常發展。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劄記》頁1292-279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只為化醇化生,惹出許多事,所以釋氏勘破這關捩子,劈頭從夫婦絕起,正要得生生路斷,還歸混沌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31.別集類》)顧允成又說:「釋氏要得混沌,亦是有激而然。蓋見得天地資始資生以來,相殘相賊,日甚一日,所以直要向咽喉下下此一刀耳。胡敬齋曰:『聖人有憂世心,無忿世心,是知釋氏殆忿世而過焉者也。』」顧允成及胡居仁之說,雖未必允當,確也看出釋氏的戒婬的結果,必致物種絕滅而返于混沌。

道教由「陰陽相推」之觀念,而發展出生剋為用,生殺兼重的說法;道教《黃帝陰符經》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說明了「生」與「殺」須並重,四季才能運行,萬物才能滋息不已;不似佛教重慈戒殺,棄淫厭生。

強調今生的重要,不棄今生求來生。重視今生的成就,努力從事修鍊者,今世可成仙;為民貢獻心力者,死後可以成神。《禮記.祭法篇》談到了幾個立祀的原則,都是有功於民,能救百姓災疾,捍禦大患者,才能受人民之祭祀;這種習慣,被道教保留了下來,民族英雄如關公、岳飛、鄭成功等,皆受萬世奉祀,成為護民佑民之神祇;使人勇於為人類奉獻犧牲。

提倡道教之原始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於樓觀台所著道德經,一部創世的巨著,道教的聖典,以道為天地之始,以道為萬物之母,啟示道生之,德蓄之,尊道而貴德的至理 現今大廟或是私人宮廟因為環境 道廟奉祀如來 道廟奉祀地藏 。

太上老君教導人們清虛自守,伐妄歸真,將道德融合在生活倫理的意涵中,以仁善、忍讓、無爭去依循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和諧方式,規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道德的重整,形成一種祥和而穩定人心的力量。道德為三綱五常之首,自修身、齊家、治國均有其道德之範酬,故經中以「天下百姓」為啟示的方向,試觀歷代聖賢以道德安邦治國之盛世,如堯舜讓賢其德如天而九族敦睦,民風淳樸;大禹治水,克勤其德而利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德善兼備,諸侯來朝,安天下以歸仁;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高宗「貞觀之治」均以德立政,仁行天下,百姓崇尚道德,而成為千秋盛世。

上述道教的這些特色,深植於華人心中。在海外的華人社會裡,還是普遍崇尚五行生剋、道教術數、祀拜歷代有功於民者為神祇,以及沿承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民間道教雖然有許多糟粕與包袱,卻是保存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加以改革,才能使道教重新扮演做為中華文化根柢的角色。

民間道教涵蓋那些

凡道廟宮壇 是臺灣民間百姓廣為採用的傳統道教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道教、釋教、儒家二教一家合流的漢人移民合成信仰,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也包括孤魂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道教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道教信仰的神明;次者表現出臺灣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如供奉捨身救民的日本軍人;再次者如各地有應公、萬善同歸,有的更分靈者眾,如南鯤鯓代天府萬善爺;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道影響儒釋二家,長期影響中華文化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台灣從農業時代興起宗教 從繞境 廟會 法會等等 很多人跟著參加 一問三不知 加上 台灣早年一些電視劇 加快傳播速度 混淆說書式提倡 造成現今局面 所以建築 奉祀 百姓怎看都像道教 可是廟裡師兄師姐 或是宮壇裡亦是 會忽然跟你說一句阿彌陀佛 混淆就更深了!

台灣老蔣總統時代 有一宗教一貫道依附在道教,在民國四.五十年代 一貫道被禁止 當時政府 取締一貫道 而一貫道傳教人士 利用道廟前拜道教神明 廟後拜一盞燈火 而一貫道講主要是講五教共和,儒道佛耶回一以貫之,後來一貫道開放才多為人知 但是一貫道很多百姓還是認為一貫道便是道教 哪是錯誤的 怎會被誤導 因為建築與奉祀方式。

從義和團看一貫道變化產生的教派(自稱儒教伏乩的鸞堂):明清時代,一貫道前身便是白蓮教 從中原沿海各省常有,或藉人操器具書寫經文的宗教活動。此類宗教活動的場所稱為儒教鸞堂,寫手稱鸞生,寫出來的東西稱鸞書或鸞經 事實上這是行為一貫道前身。

在台灣,一貫道鸞堂與齋教信仰有時會相互結合,其主要又與恩主公信仰密不可分。恩主公信仰五恩主,主要供奉關聖帝君為主神,台灣有許多關帝宮廟,其背景出自恩主公信仰的鸞堂系統,著名的行天宮即是此一背景。

民間很多流傳關帝經典實上是鸞經所傳出,鸞經所寫經典一本都未被道教的道藏收錄。而民國初 有一鸞堂所提出的關帝接玉帝說法,出自一貫道鸞經為源由。

台灣的宗教信仰既然如此混淆,一般百姓如果未了解,往往混成一談 有廟就拜有神就保庇狀況,信者得佑護,因為事不關己 百姓當藍不會想了解其中差異,更無法知情。

道與佛的教法不太相同,道講有 佛講沒有 如何雙修? 雖然道佛的經典皆有自己的獨立體系與思想,百姓如無與自身有很大關聯,自然不會清楚其中的不同。如果以道教來講,想要分得清其中差別,多半會混淆是道教的宣揚者 因傳承留下 照本宣科 道佛不分 列如道教稱觀音為大士 或 觀音媽 有宮廟就會稱觀音菩薩,可以再從歷史的發展來解釋台灣民間信仰道佛混血的現況 一是一二是二狀況連道教宣揚者也快忘了。

有些村莊的廟宇甚至知名道教廟宇 每逢奉祀主神壽誕,亦照樣辦法會不論道佛之分  道廟請和尚尼姑作法會 哪道士擺哪? 原因出在村庄廟宇與知名大廟的管委會 管委會主委與委員們來自地方士紳 不懂道教也不懂佛教 所以就參雜 反正百姓也不清楚 此狀況已維持數十年 道教興盛因為這些廟宇 台灣廟宇密集度比7-11還密集 但是道教衰敗也是如此原因 優勢展不出 進成的現在所謂民間信仰。

道佛雙修不由分 還是要分

問題內容

民間道教與我們生活

問題內容

民間道教奉祀方式

問題內容

民間私人宮壇與信仰

問題內容

民間庄頭廟宇與信仰

問題內容

民間道教濟世方式

問題內容

民間宮廟私人場所環境

問題內容

民間道教所使用文獻

問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