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聞天下
宗壇活動
道統傳承
初入道門
宗壇教義
宗規戒律
何謂奏職
代代相傳
金科仙譜
處處是道
崇尚道教
濟世渡人
天涯傳道
道教文化
正統道教
民間道教
經典傳世
養生之道
道教經書
宗廟聖地
雲台山大羅金仙府
紫霞山大羅真宰府
崆峒山大羅天仙府
神職查詢
靈乩大師
啟靈大師
法師
大法師
首席大法師
高功大法師
高功首席大法師
撤銷神職公告
道教實踐研究院
簽到
歡迎!
登錄到您的帳戶
您的用戶名
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了嗎?
找回密碼
找回密碼
您的電子郵件
搜索
道聞天下
宗壇活動
道統傳承
初入道門
宗壇教義
宗規戒律
何謂奏職
代代相傳
金科仙譜
處處是道
崇尚道教
濟世渡人
天涯傳道
道教文化
正統道教
民間道教
經典傳世
養生之道
道教經書
宗廟聖地
雲台山大羅金仙府
紫霞山大羅真宰府
崆峒山大羅天仙府
神職查詢
靈乩大師
啟靈大師
法師
大法師
首席大法師
高功大法師
高功首席大法師
撤銷神職公告
道教實踐研究院
Search
道聞天下
宗壇活動
道統傳承
初入道門
宗壇教義
宗規戒律
何謂奏職
代代相傳
金科仙譜
處處是道
崇尚道教
濟世渡人
天涯傳道
道教文化
正統道教
民間道教
經典傳世
養生之道
道教經書
宗廟聖地
雲台山大羅金仙府
紫霞山大羅真宰府
崆峒山大羅天仙府
神職查詢
靈乩大師
啟靈大師
法師
大法師
首席大法師
高功大法師
高功首席大法師
撤銷神職公告
道教實踐研究院
Search
家
養生之典
養生之典
Post Slider
傳道無國界
宗壇活動
尊道德貴
養生之典
廣成子養生之要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養生之典
太上老君曰養生經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Advertisment
養生之典
關於腹部的養生功法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忙於工作,生活不規律,逐漸形成了消化不良、便秘,甚至肥胖,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每天花個10分鐘的時間,進行簡單的自我腹部按摩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武當道家腹部養生功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經常練習對身體很有好處。 中醫稱腹臍部位為神闕,腹臍部是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的保健部位,對腹臍部按揉刺激、調理,益肺固腎,安神寧心,舒肝利膽,通利三焦,防病健體。武當道家腹部養生功法口訣曰:旋丹九十一,遍體按摩勻。練習方法是:每天清晨醒後或者晚上睡覺前,盤坐於床上,活動一下身體,再深呼吸三五次,然後用左掌心按住丹田(腹臍部位),右手掌勞宮穴貼於左手背上,雙手同時運力順時針方向旋揉91圈,然後逆時針旋揉91圈,旋揉時保持自然呼吸。 清晨起床後按摩腹部,可以加速胃腸道等臟器的活躍,有利於清除宿便;晚上睡覺前按揉腹部,可防止和消除便秘,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對於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氣和,血脈流通,可起到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黃帝內經》記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按摩腹部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現代醫學認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經常對腹部進行按摩。 經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過多,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揉腹還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防止人體大腹便便,收到滿意的減肥效果。經常按揉腹部,還有利於人體保持精神愉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腹部皮膚有化膿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腸炎、痢疾、闌尾炎等)時,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擴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擴散或出血。按摩腹部時,出現腹內溫熱感、飢餓感,或產生腸鳴音、排氣等,屬於正常反應,不必擔心。
閱讀更多
養生之典
養生穴位法—勞宮練法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勞宮穴是人體內外氣息交換的主要通道。勞宮打開後,練功者就非常方便地實現內氣外放,外氣內收,進而達到自然大宇宙和人體小宇宙平衡,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打開勞宮穴是進行採氣和發放外氣的基礎。 練功者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頭頸端正,兩眼微閉,含胸拔背,全身放鬆,意守丹田片刻。然後兩臂向兩側平舉,同時掌指上翹,至兩臂呈一字形時,十指尖朝上。然後兩臂外旋,轉掌心向上,兩手緩緩上舉至頭頂上方,兩掌相合,用力向上伸,然後慢慢沿身體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式(注意兩手掌面不要貼緊,應有一些間隙),然後,兩掌輕緩地向左右水平擺動,意;念兩手之間的氣貫入左右勞宮穴。如此反复導引,左右擺動的幅度不要過大,待熟練後,便可只有動之意,沒有動之形。 經上勢導引,氣感較強後,以意引氣。吸氣時,氣自下丹田上升一—膻中穴一左手一一一大臂、小臂內側——勞宮,稍停呼氣,呼氣時,氣進入右手勞宮穴小臂、大臂內側——膻中穴——下丹。 收功時,左手心貼準肚臍,右手搭在左手背上(女性相反),先順時針方向從內向外繞圈按摩18次,再反方向由外至內繞圈18次(女性相反)。搓熱雙手,輕擦臉部數次。
閱讀更多
養生之典
道教養生內丹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道教養生內丹 內丹,簡單地說,就是人身體之內精、氣、神三者的一種結合物。是藉用外丹的名詞術語,將人體作為煉丹的爐子,把精氣神作為煉丹的藥物,讓氣按照一定的線路在人體經絡問有節奏地運行,在運行中不斷的吐故納新,使人永遠充滿活力,為人的長壽提供原動力,這股原動力被習慣地稱為“內丹”,內丹家以丹像日月,比之如陰陽、心性,神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與天地合一,比之為金剛不壞之體,故亦稱曰金丹。道家歷來稱其為“內丹”。 道家煉養術從外丹發展到內丹,是一個由繁入簡,博而返簡的必然過程。內丹術的出現雖然要比外丹術來得晚,但同樣是源遠流長。內丹術是早期神仙道術中守一、行氣、導引、房中等煉養功夫的綜合發展。 道家煉養之道,亦稱金丹大道。道教養生家認為,內丹是道教煉養工夫的核心,是靜功、動功、氣功、房中、服食等功夫的綜合發展。 《上洞心丹經訣》以行氣、胎息為內丹之義,謂“欲求神仙,當得至要,至要在寶精行氣,服食大藥。雖云行氣,而行氣有數十法,大要在還精補腦。雖云服氣,而服氣之法百餘事,大要在始息。”書中有“修內丹法秘訣”,即以靜坐行氣著手,運精氣過三關直入腑,“腦滿之後,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氣香,至此則內丹成矣”。 《指歸集》序稱:“回風混合法,使精合神,神合氣,氣合真,混崙神丹。百日丹成。”“內丹之說,不過心腎交會,精氣搬運,存神閉息,吐故納新,或專房中之術,或採日月精華,或服餌草木,或辟穀休妻。”據此可知,內丹包容甚廣。 關於內丹學說的緣起,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認為源於黃帝、老子“求於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也就是說,內丹之學肇自先秦兩漢時期。 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王夷序稱,“又古今諸仙,多尊《參同契》為丹法之祖。” 至隋代,蘇元朗著《旨道篇》,內丹之說始倡於世。再經唐末五代,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大加推行,研討內丹已成風氣。 入宋之後,承鐘呂、陳摶丹法遺風,首推張伯端。其後遞傳,至白玉蟾而成內丹南宗一派。金元之際,王重陽開全真道門,有弟子七人,遂成內丹北宗一派。 其後明代陸潛虛創內丹東派,清代李涵虛創內丹西派,此外尚有三豐派、伍柳派、先天派,青城派等等。這樣一來,內丹便成為宋元明清道教的主要煉養方術而傳播、流行。 內丹家將人體的某些部位比作爐鼎,以精、氣、神為內煉三寶。所謂的精、氣、神,乃指人體先天秉賦的元精、元氣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礎,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以神(意念)為火候,以精氣為藥物,以神馭氣,以神煉精,使精氣神聚凝不散,而結成內丹。他們又以五行配五臟,認為心在上,屬火,卦象為離;腎在下,屬水,卦象為坎。煉丹的核心就在於心腎相交,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而成純陽之乾體。所謂“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裡陰。從此變成乾卦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閱讀更多
養生之典
養生九宮靜坐功法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一、身直靜坐。全身放鬆,呼吸自然,兩手搭膝,舌抵上齶,神光內收,閉目內視,意守(下)丹田(時間長短視具體情況而定,以5分鐘為宜)。 二、手從胸前由內朝外劃金剛圈(圓弧),先左(手)後右(手),各一次,變成劍指收天陽之氣(三次),氣歸下丹田。然後,兩手合十交叉變成托掌放於生門,貫氣於下丹田(時間長短自定,以五分鐘為宜)。 三、攪車進火。緊接上式,晃身搖頭,左右轉動各36次,全身收氣,氣歸入丹田。由上而下存入下丹田,靜默時間自定。 四、左右手勞宮收氣。左手勞宮收氣,右手搭膝貫氣血海,氣歸三丹田。右手勞宮收氣,左手搭膝貫氣血海,氣歸三丹田(氣運大周天)。 五、兩勞宮向上收天陽空中之氣,歸於丹田(三次)。兩手心向下搭膝,(自上而下)氣入三丹田,至存入下丹田。 六、左右手由胸前向外劃金剛圈(圓弧)收空中之氣,作揉球狀。氣歸入三丹田,至存入下丹田。 七、兩手相握做桃形手印(即彌陀手印姿勢),食指對天目貫氣,氣歸入三丹田,吞口津液,氣存入下丹田。 八、雙手合十交叉變成托腹式掌服放於生門,靜松收氣。 1、會陰轉入尾閭收氣,氣歸丹田;2、命門收氣;3、大椎收氣;4、玉枕收氣;5、泥丸收氣;6、天目收氣;7、毛孔收氣;8、百會收氣。 以上收氣,全憑入靜後意念完成,不要有意去做。然後,氣以百會運至下丹田,從任脈到湧泉,再從督脈升入百會,氣存入下丹田,吞津液收精固氣,氣存入下丹田。 收功法:搓手搽面恢復預備式收功關氣。
閱讀更多
養生之典
簡易練氣與氣用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養生乃道教重要一環 也是優勢之一 氣對於我們來講是重要的一環! 1、練功姿式: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鬆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臥、坐、行皆可。 2、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3、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週,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閱讀更多
養生之典
太極與養生
太一宗全球資訊網
-
2019-11-05
0
太極拳養生十要 (養生動功) 1、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3、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4、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6、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故不尚也。 7、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8、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10、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閱讀更多
1
2
2的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