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
聞經說道
太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
太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
三清境從下,第一大赤天,第二禹餘天,第三清微天。
右已上名無上三天,皆是證果極地妙行真人分形應化,神通自在,湛然常住不壞之天,分即為九清,凝然謂之一炁。一炁外稱為大羅天,即是元始天尊不動之所。《度人經》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即之謂常,三元八節,十直庚申,諸是齋日,十方上聖,五億諸天妙行真人,無鞅數眾,並嚴天威法服,各從十千萬人,駕虛乘龍,作天大樂,嘯歌邕邕,十絕靈旛,飄流浮空而上,大會玄都。玄都大羅之天,玉京山之上。
玄中大法師十號者,與以前十號別。一號無名之君,二號無上玄老,三號太上老君,四號高上老子,五號天皇大帝,六號玄中法師,七號有古先生,八號金闕帝君,九號虛無真人,十號太上高皇。
右出《真傳》。一曰大道,二曰正真,三曰太上,四曰老君,五曰玄老,六曰天尊,七曰十聖,八曰真聖,九曰玉帝,十曰法王。
一乘:謹按《太真科經》云:三乘相通,用有前後,歎而駭之,名曰一乘道也。
一念:經云,心得定也。
二景:謂日月也。
二氣:謂陰陽。
二真:左玄真人,右玄真人。
二儀:圓天方地。
二篇:經云,為說道德,列以二篇,謂道經上,德經下。
二智:經云,權實救黎蒙。
二官:謂上仙、上靈。
三天:一曰始氣化為清微天,二曰玄氣化為禹餘天,三曰元氣化為大赤天。
三士:上士得道,昇為仙官;中士得道,棲集崑崙;下士得道,長生世間。
三士:上士氣騰,駕景乘虛;中士隱化,坐在立亡;下士滅度,轉輪聖王。
三精:陽精為日,陰精為月,和精為星。
三華:玉清內左宮,玉清右宮,玉清中宮。
三籙:一金籙,上元主天,天者乾為天,金籙主之,故銷天灾也。二黃籙,下元主地,地者坤,坤包黃,故黃籙主之,濟拔七祖,七祖恐在地府。三玉籙,中元主人,人出籙者,資於德,玉備德,玉備德,故玉籙主王公。
三階:有,有無,非有非無,此形之三階。有陰,有陽,有和,此氣之三階。有智,有愚,有庸,此神識之三階也。有利,有鈍,有平,此才用之三階也。凡十有五事,同宗一氣也。
三世:過去無極,當來無極,見在無極。
三自然:利根之人,學大自然,守虛無,變化生死,為世世宗師。宗師者,聖人也。平根之人,學中自然,守神鍊形,飛為天官真人。鈍根之人,學小自然,守陰陽氣,生毛羽,飛仙也。
三患:一嫉妬,二誹謗,三貪欲。
三丹田:眉間赤子神,心下真人神,臍下嬰兒神。
三道:一聖道,二真道,三仙道。
又三道:一無極大道,二無上大道,三無為大道。
三元:上元八,中元八,下元八。
三魂:一名爽靈,二名胎光,三名幽精。
三毒:與前三毒別,一貪淫,二嗔恚,三愚癡。
三乘學行:小乘學洞神,得道成仙。
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男皇女后,二高仙男帝女后,三大仙男王女妃,四神仙男公女妃,五玄仙男卿女夫人,六真仙男大夫女夫人,七天仙男士女妻,八靈仙,九至仙男士女妻。中乘學洞玄,得道成真。
真有九品:一上真,二高真,三大真,四神真,五妙真,六天真,七仙真,八靈真,九至真。大乘學洞真,得道成真。
聖有九品:一上聖,二高聖,三大聖,四神聖,五玄聖,六仙聖,七真聖,八靈聖,九至聖。
三皇:天地人是三皇。
三象:玄氣青,元氣白,始氣黃。
三願:一願天清,二願地寧,三願人生。
三真:第一鬱羅翹,二光妙音,三真定光。
三一:真一,正一,太一。
三官亦謂三元:上元天官,治陽元之士;中元地官,治酆都山洞中;下元水官;治九江洞室中。
三山:一閬風亦名蓬萊,三瀛洲,三方壺。
三灾:一大旱,二大病,三大水。
三尸:一上尸好寶貨,二中尸好五味,三下尸好色慾,亦五色
三要:第一要當求生,二要當求藏形,三要當避世榮。
三吉凶:一生年月,二婚姻,三家宅。
三會: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三惡:一生蟲中,二生鳥中,三生獸中。
三劫:一龍漢前劫,二赤明中劫,三開皇今劫。
四輦:一男,道士二男,俗人三女,女官四女。俗人
三等:一貴人,二士人,三庶人。
四達:一達過去無窮之事,二達見在一切之事,三達未來無量之事,四達無邊聖眾境界之事。
四辯:一法辯,能夷就諸法;二義辯,通達諸義;三心辯,樂為眾說;四巧辯,言利無有遺滯。
四施:一救貧病,二立觀宇,三造經法,四建齋講。
四等:以前己有,某一唯慈,某二唯愛,某三唯善,某四唯忍。
五老:一白元,二無英,三桃君,四司命,五太一。主符籍
五通:眼通,耳通,鼻通,舌通,心通。
五持戒:一行仁,慈愛不殺,拯生度死,目能久視,目通肝,肝藏魂,肝魂相安。東方木二行義,賞善罰惡,不盜,耳了玄音,耳通肺,肺藏魄,肺魄相洽。西方金三行禮,敬老慈少,不淫,口盈法露,心神相和。南方火四行智,化愚學聖,斷酒損欲,腎精相合。北方水五行信,守中不壞疑,始終無忘,脾志相成。中央土,出《老子經戒》。
五難:一貧窮布施難,二豪貴學道難,三制命不死難,四得見洞經難,五生遇聖道難。
五逆:一怨天地,二穢辱日月星辰,三呵風罵雨,四為臣不忠,五為子不孝順。
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獄道,四餓鬼道,五畜生道。
五魔:青天魔王巴元醜伯,赤天魔王負天擔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監醜朗馥,黃天魔王橫 天擔力。
五帝:一青帝靈威仰,二赤帝赤熛弩,三黃帝含樞紐,四白帝曜魄寶,五黑帝隱候局。
五食:中食,過中不味;蔬食,唯菜而已;麤食,麥苣蕂;藥食,服食眾藥;氣食,服氣咽液。
五濁:一見濁,邪見。二劫濁,日月短促。三眾生濁,精神不明。四煩
惱濁,嗔恚鬥諍。五命濁,短壽。
五行:一血,屬水。二骨,屬木。三肉,屬土。四齒爪,屬金。五氣煖,屬火。
五蔭:一色蔭,眼見一切色。二受蔭,以覺是非。三想蔭,心思惟之。四行蔭,心隨想行事。五識蔭,心知生滅,識想鑒記。
五真:一宗師張陵,二徐來勒,三真定光,四鬱羅翹,五光妙音。
斷五根:滅餐不思滋味,滅香不思芳美,滅衣勿貪細滑,滅色目不看玄黃,滅聲耳不聽絲竹。
五欲:一眼欲五色,二耳欲五聲,三鼻欲五氣,四舌欲五味,五身欲五觸。
六覺:眼覺色,耳覺聲,鼻覺香,身覺觸,舌覺味,心覺想,心一切覺。
六通:一目通,能徹視洞達,坐見十方天上地下,無有障蔽,六合內外,鬼神人物,幽顯大小,莫不了然,分明如視掌中。二耳通,能洞聽天上天下,四面八方,一切音聲,無不悉聞,人天禽獸,蝖飛蠢動,一切眾聲聞悉,曉了分明。三鼻通,曉百和寶香,分辨氣數,濃薄差失,纖毫必記,四方上下,異域絕境,香臭之氣,聞如面前。四舌通,萬品眾物,合為一食,經舌悉知種類,分別其味。五身通,能飛行上下,履火涉水,經山觸石,無所懾礙,分形散體,千變萬化形,長充於八極,短入於毫微。六心通,迴一切法,皆悉空淨。
六行:孝、慈、愛、貞、忠、謙。
六空:道至空,隨事空,非不空,非是空,非非空,非非不空。
六洞:天為洞視,地為洞聽,東為洞空,西為洞虛,南為洞清,北為洞微。
六善:三明,四達,五定,六通,三十二相,八十一好。知青赤。三肺,主知角徵。四腎,主知羶焦香腥朽。五脾,主知酸苦。六膽,主知柔弱,操總知滑、剛強、溫潤。亦為六塵。
六家:一甲寅,木神主骸骨。二甲辰,風神主氣息。三甲午,火神主溫煖。四甲申,金神主牙齒。五甲戌,土神主肌肉。六甲子,水神主血液。
六天:一赤虛天,二玄都天,三清浩天,四泰玄都天,五泰蒼天,六泰清天。
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陰,四名吞賤,五名非毒,六名除穢,七名臭拂。
七部經:正一部三卷,太平部四卷,太清部三十六卷,洞玄部五十一卷,洞真部一百五十一卷,太玄部一百三十五卷,洞神部。
七覺:北斗七星是也。
七曜:日,月,東大明,南熒惑,西太白,北辰,中央鎮星。
八難:一生得免三惡道為人難。二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三既得為男,六根具足難。四六根既具足,得生中國難。五生中國,遇值有道國君難。六值有道師尊難。七善心既發,尋得道長生難。八既信道德,值三光齊朗,三寶不絕難。
八節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日各有直官。
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四千五百歲為一元,一元之中九厄,陽五陰四。陽為火旱,陰為水澇。
太極九名亦名仙府九宮,一太清,二太極,三太微,四紫房,五玄臺,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宮,九天原。其域同一。
四等因:一者因善知識而得悟理,二者因至心聽而得悟理,三者因念念思惟而得悟理,四者因如法修行而得悟理。
四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念念不滅,是四功德。
四無:一者未出未生名之為無,如樹藏芽未造木種。二者已滅已絕名之為無,如一切物等破壞磨滅。三者失對無四,不可獨有,名之為無,如失假偶。四者如不有物,畢竟空無,如龜毛兔角。四有:一者已生已出名之為有,如子孫萬物等是有。二者植諸果實,存種生苗,如子實相續是有。三者如經中六句三等義,二並俱有,示不可無。四者如虛凝,常道清淨,湛然一相,無為是有,真慧得知過去未來見在,若聖若凡,若因若果,天地劫數,成壞淨穢,了了悉知,謂之慧得。
三自然:前已有不同。一體自然,虛凝真常是。二應自然,和氣昇降是。三受自然,青黃赤白黑是。
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奎婁胃
昴畢觜參,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
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
六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上三天令天帝太一日月星宿,三官考召司察天下罪過,以上白三天考召之,若能修此歲中六齋之法,令除十苦八難,得免厄伐,拜謁太上,三尸去可得長生不老。天師教諸男女官為道,當修月中,十直月一日,北斗下八日,北斗司命殺鬼下十四日,太一使者下十五日,天帝下十八日,天一下二十三日,太一八神使者下二十四日,北辰下二十八日,下太一下二十九日,中太一下月三十日,上太一自下十五日。天帝下者,日月星宿其中,諸官森然,俱下三十日。上太一自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璇璣玉衡,七星北斗,司命司錄,司殺司罰,大聖尊神,妙行真人,天帝真王其中,諸天及鬼神,森然俱下。當此之日,天神地祇莫不傾悚周行天下,伺人善惡。
其日若有執心精進,不違經教,弘宣道法,益人壽算,度錄左契,文免患難,名上三天,尅名玉錄,拜為真人。八節日仙官會:已前有不同。立春日,太極真人會諸仙真,刻玉簡,記仙名。春分日,太素真人會諸仙官,於崑崙瑤臺校定真經。
立夏日,五帝會諸神仙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者之功罪。夏至之日,天上三官會於司何侯,校定萬人罪福,增年减算。立秋之日,五嶽真人會謁黃老君於黃房雲庭之山,集仙官,定神圖靈藥。秋分之日,上皇太帝君登上清,集眾真萬仙會于寥陽之殿,共議定天下萬人罪福,記學道求仙之懃懈,疏犯過日月修行善惡刑罰之科,根源修例,副之司命,書于黃籙。立冬之日,陽臺真人會諸仙人,定新得道,始入名仙錄。冬至之日,眾仙詣方諸東海青童君,刻定眾仙籍,金書內字,甲子日支干端數,六旬歸宗,天人合紀,四時加慶。庚申之日,金威肅殺,岱府秉刑,魄精紏過,尸鬼奏惡,生由此源,應當檢遏邪津,開顯正道。月建之日,陰陽改度,百神受事,建德惟新,並解除先譴,進修後善。月晦之日,陰精毀損,躔次數周,幽府搜簡,司官定律。月望之日,圓魄充滿,陽光合映,照拂冥愆,散蕩幽咎,察往照來,機動必接。甲寅日,並是魂魄躁競之辰。十直之日,諸天上帝,妙行真人,並詣玄都玉京,朝謁虛皇大道君,簡校人鬼生死罪錄,善惡殊分。
五物:亦謂五行,一血天水 二骨天木 三肉天土 四齒天金 五氣天火。
五盟:謂五教,不篤結約而盟之。
七詛:謂違於仁義禮智信,引道天神地祇人鬼日月星血盟。
三壽:一上品百二十,二中品百歲,三下品八十歲。
三命:一曰罰命,行不善天所亡。謂慢易天地,輕侮神靈,伐於山川,傷殘賢良,天府所亡。二曰疾命,邪慾多病所生。謂飲食無量,房內無度,眾邪所疾,天數不遂也。三曰度命,眾命之數,紀物之終。謂人禀於神,神留於精,精盡老朽殂落。
六入:聲入耳,色入眼,香入鼻,物入身,味入舌,事入心。外來謂入。
六情:前已有不同。一耳聽宮商角徵羽,二眼視青黃赤白黑,三鼻知躁燋香臭腥腐,四身知寒溫剛柔滑,五舌知酸苦甘辛醎,六心知善惡喜怒哀樂。外來曰塵,內動曰情。
六度:一能進勤,二能守雌,三能施終,四能忍辱,五能戒信,六能棄酒色。
八行:一能受非不自申,二能讓德於人,三能不欲人之欲,四能容無理不訴,五能無遠道身藏幽處,六能不自違心,七能不負經戒,八能不代口所誦。
四德:一志向定矣,二秉操堅矣,三勤心至矣,四守情篤矣。
五毒:一水漂溺之苦,二火燌灼之苦,三五賊五兵之苦,四病狂厲之苦,五害玃搏齒蹋觸螫之毒。
九府:天官中府左府右府,地府#1中府左府右府,水官中府左府中府。
三寶:亦謂三尊,道寶,經寶,真人寶。
三奇:一《大洞真經》,二《雌一五老經》,三《太丹隱書經》。
仙府九宮:一曰太清,二太極,三太微,四紫房,五玄臺,六帝堂,七天府,八皇宮,九玉京玄都。
神丹九品;一曰太和自然龍胎之醴,二玉胎瓊液之膏,三飛丹紫華流精,四珠光雪碧之腴,五九泉紅華神丹,六太清金液之華,七九轉霜雪之丹,八九鼎雲英,九雲光水石流霞。
上三天:太赤天,禹餘天,清微天。
故治六天下上:第一赤虛天,第二泰玄都,第三皓天,第四泰玄天,第五太玄蒼天,第六太清天。
元始九天:第一鬱單無量天,去第二天二十四萬里。第二上上禪善無量壽天,去第三天四千六萬里。第三梵監須延天,去第四天六百七十二萬里。第四寂然兜術天,去第五天一千二百四十萬里。第五不驕樂天,去第六天三千六百八十萬里。第六化應聲天,去第七天五千三百八十四萬里。第七梵寶天,去第八天五百二十萬里。第八梵摩迦夷天,去第九天六百八十萬里。第九波梨答惒天,去下五百億
二十萬里。
玄都八方:東大堂鄉,納善世。南宛利城,棄賢世。西福堂州,安定世。北鬱單野,清淨世。東南無福田,用賢世。西南延福鄉,仁靜世。西北福德鄉,延賢世。東北福集鄉,長安世。
崑崙九土:東信土陽州,南泼土迎州,西坼土拾州,北成土玄州,中面土冀州,東北咸土威州,東南農土神州,西南陷土成州,西北肥土柱州。
天地九元:上元之上,九九八十一萬歲,上元之中,八八六十四萬歲;上元之下,七七四十九萬歲。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萬歲;中元之中,五五二十五萬歲;中元之下,四四十六萬歲。下元之上,三三九萬歲;下元之中,二二四萬歲;下元之下,一一二萬歲。
右三元合二百八十六萬歲。
是時天尊在賈奕天上,七寶紫微宮中,與七千億眾講論妙法。時彼眾中有一真人名海空智藏,長跪稽首,請問玄門眾生,發心入道,階級昇降,三清十轉名號。爾時天尊告海空智藏:汝等當知,十方大聖,初進道三階十轉,次第階梯。汝今審聽十轉,以前三階進趣。何等為三階?以前不同,一者信階,二者行階,三者迴向階。信膈之中,有十心。何等為十?一者信心,二進心,三念心,四慧心,五定心,六戒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捨法心,十願心。
行階之中有十行,信、進、念、慧、定、戒、迴向、護法、捨法、願心等是十行。迴向階中有十迴向: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法心,願心等是十迴向,三階發心。
進趣入道方便,依憑勝心,進入十轉,與已前十轉全別。一者證實轉,二離障轉,三光明對治轉,四智火燒然轉,五權魔勝轉,六現前顯德轉,七遠行光惠轉,八相無相不動轉,九定慧相應轉,十法地究竟轉。
海空智藏,此中十轉,乃是過去未來見在三世天尊,異時同說,為歎對治。
道心真人十種障:一者對治眾生障,二對治眾生邪行障,三於聞思修習受忍不通障,四自六解發心起高慢障,五自知諸法我慢眾人障,六除十轉己前煩惱習障,七除細法智障,八斷無明有障,九斷不善利佗障,十者於法示得自在障。
海空智藏真人,為欲斷除入道真人十種障故,現行滅盡,令種不生,故立十轉。
何故?物名證實乃至地究竟轉者,為欲利益,智汝漸明,進入物轉。
十轉義者:第一為證見道性真實妙理,故名證實轉。第二為得淨妙戒,具足清淨,妙戒具足清淨,離煩惱吝障,故名離障轉。第三為隨聞無漏善法,思量修習,照明顯現,故名光明對治轉。第四為煩惱成薪,智火燒燼,故名智火燒然轉。第五為得出世間無漏聖智,善行方便,離諸煩惱,捨有漏心,降伏眾魔,故名摧魔勝轉。第六為入深智慧到於彼岸,自佗俱利,智德現前,故名現前顯德轉。第七為修無相法,功力究竟,譬如人行去我漸遠,故名遠行光慧轉。第八為果德純熟,於無相行中無間闕,故名不動轉。第九為無礙慧心,向眾生說法成就中利佗,故名定慧相應轉。第十為得法身具足,眾德圓滿,畢竟自在,故名法地究竟轉。以是大士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中而得自在。仍此位十轉,仍有微細障,猶未解脫。對治此微,細習障故,未得證入天尊地。於此地中,事已究竟,具足眾德,圓備道性,智性平等無二,五大三德,十法具足,成就三身法報應等,願行利益,眾德圓備。
十法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辭無明父母,二別生死眷屬,三入重玄門,四歷事十方天尊,五與其伴類相識,六同坐解脫床,七究竟常樂,八攝受門徒,九授布三乘教法,十三德圓備。何者為三德?一者證道智德,二煩惱德,三悲多恩德。
財用自在,三身備具,法身,報身,應身。
太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竟
道聞天下
將對於擅自使用 本宗商標與肖像權的仿間銷售公司 將收集資料 保留法律追訴權
本宗公告
近日發現網路上有 許多生基公司網站 未經本宗同意 放置本宗四十七代宗師與四十八代宗師照片並擅自使用本宗商標印於書面 或使用同名太一宗的名稱 成立粉絲頁做一些與本宗無關事項 深感困擾 本宗保留法律追訴權 對於這種行為 本宗深感遺憾 !
本宗再次重申 對於道教生基造命 僅限於道教專業行為 不是有位置放置 就能效果 三分地氣。七分道法 對於需要幫助信徒 本宗需指點迷津後 再建議生基造命 改變運途 請注意!
尊道德貴
正統道教科儀紀錄-黃炎宗師 -【煮油淨身除穢科儀】
正統道教科儀紀錄-黃炎宗師 -【煮油淨身除穢科儀】
為了能讓各位更了解正統道教科儀,我們在youtube頻道有上傳?高畫質?的 科儀演法 影片紀錄
?歡迎訂閱九皇神燈-正統道教科儀的頻道
https://goo.gl/CmuW41
道聞天下
本府接獲檢舉 逐出師門弟子 做起道教文物
逐出師門弟子 利用拜師名義與本宗名義 在外做道教文物生意 且有人購買後 品質不實 本府公告 本府拜師弟子 無任何人在經營道教文物 如果物件不實之事 請另尋解決 與本府無關 特此聲明!
尊道德貴
道教稱觀音大士 佛教稱觀音菩薩 他到底是道 是佛(第一章)後續
觀音大士
農曆二月十九,為 慈航大士 聖誕佳期。
慈航大士,可謂是神州大地上信仰最廣的道教神明瞭,其慈心普度的形象深得廣大信眾的尊崇,幾乎每處宮觀皆奉觀音大士。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慈航觀音大士,她的聖跡與功德。
禪黎世界之中,妙莊國土之內,王號妙莊。 莊王有女,諱字姓音
觀音大士 本生《太上洞玄靈寶慈航元君本行妙經》曰:禪黎世界之中,妙莊國土之內,王號妙莊。 莊王有女,諱字姓音,乃是通明殿中,玉駕前聖,奉令下生中土。
生時有口不言,默默而過。 年歲四春,莊王怒之,生汝何用。 乃棄姓音於南浮桑阿空山中,時經日長月久,雲過雨休。 姓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 忽與神人,會於阿空山頂,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勇伸右手,手題赤石之上。 神人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矣。 姓音觀視手下赤石,靈光頓悟,徐徐頓首。 神人觀畢,指點天空,遣朱宮靈童。
靈童下降,勤傳姓音醫治之術,授其採書入字之音。 姓音得之真傳,於是口開能言,叩首百拜神人,便欲出阿空山。 神人叫住,示姓音隨至跟前。 姓音會意,尊進神人之旁。
神人言曰,汝非等閒之輩,乃是通明之臣。 昔受天帝敕令而下降夫塵,轉換坤身。 以便方方闡教,處處度靈。
今授吾之妙法,雖非上頂密功。 卻乃濟世之能。 再授汝白玉凈瓶一樽,樽中若現楊柳一枝,便是夫世受災之時。 汝須觀其音向,聞其音丁,隨其音聲,尋至救世。 待此瓶楊柳不開,便是世人度盡,亦是汝回返通明之日,汝須謹記。
姓音尊領法示。 百拜而退。
時妙莊國內,受之枯旱之厄。 天降赤光,地土生火,人民焦燎,殃者萬半,穿地取水而百丈無泉,搗山覓源而千里皆幹,莊王巨懼,向天仰嘯。
道教經典《度人經》內文所言
是時,天開雲路,顯一女真,女真手持淨瓶,凈瓶中之楊柳。...
未分類
太一道門語要
太一道門語要
太一宗四十六大宗師 黃元吉撰
道門語要目錄
道門語要序 明煉己之功
探性命之原 分火藥之功用
論精氣神之實 論人及早修持
見性量之大 訓及門語錄
言立命之要 勵及門語
詳守中採取之義 自解妙悟
運小周天之法 了了子自記
行大周天之功 有感而作
重煉虛之學 夜間悟道忽笑作此以記之
明修煉之序 李西月
道門語要序
太一元吉著
念不出總持門,心要在腔子裡。 自古三教聖人,訣惟此而已矣。 修道清靜無為,隨地隨時皆是。 不用習靜觀空,自然止其所止。 從來道本天然,無有動靜終始。 人欲無事於心,必先無心於事。 善惡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 如鏡之光無鏡,來則應之而已。 本來妙覺圓明,何事修己克己。 猶目本自光明,難夾些微芥子。...
尊道德貴
道教的名稱來源 知道乎?
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迴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執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侷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宗壇活動
太一宗四十七代大真人 赤蒼子
黃史宗師簡介
中華偉大的道家老子的傳人----黃史宗師(道號赤蒼子),一位奉天行道的道家典範,他稟承老子的智慧和傳統的道家思想,傳佈大道濟世利生的精神,寫下近代道教發展史的嶄新格局。
黃宗師字史,名金榜,一九七八年承老子太一宗脈,接任「道教太一宗嗣熊四十七代大宗師」,成立「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掌教行化,台灣南北設立老子道場---玄都玉京山大羅天總府、玉京山大羅上仙府、雲台山大羅金仙府、紫霞山大羅真宰府、崆峒山大羅天仙府、崑崙山大羅昇仙府、太初道元院等,周興法教,廣敷宣化。又相繼成立「中華道教青年總會」、「中國道家協會」、「世界道教總會」、「國際老子道家總會」等,其信徒十數萬人,遍布海內外。
道教是大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是兩岸同根同源的宗教,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道教發揮巨大的傳承貢獻,黃宗師一向以道教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的和諧交流,他認為中華民族不容切割,血脈不容分歧,傳統不容背離,團結是每個人民共同的責任,唯有團結一致,才能營造全民之福,才能為萬代子孫開啟繁榮昌盛的美好時代。
黃宗師以宏揚道教固有文化,整合道教體系,規範正統科律典制,神職奏授儀規,沿襲傳統祈禳醮祭,護國安民,廣化道德思想,佈善行仁,淨化社會人心,促進國家安定祥和,世界和平為目的。
其推動台灣道教,拓展道務情形如下:
推動兩岸道教文化交流,促進兩岸人民之和諧,增進兩岸人民之情誼。
推廣佈道工作,以道德善化人心,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延及於社會,各個推己及人,互相轉遞,互相傳化,共同創造一個沒有犯罪的和諧社會。
輔導道教廟宇正統的科儀、經典、禮節、規戒等協助處理宗教相關事宜,予以扶持道務之推動與發展。
辦理神職人員資格審核及授證工作。
設立道教學術研究進修機構,研究及推廣道教學術,培育專業人才,普及道學教育。
舉辦與推行各項慈善濟助公益活動。
整合道教各宗脈,將具有正宗的教義、法門、脈流、派別、保存宗派泒流之歷史循源與傳承。
八、舉辦科醮法會,如金籙大齋、玉籙齋醮、黃籙齋儀、羅天大醮、清醮、水醮、火醮、平安醮、謝土醮及安龍伏虎等。為地方人民上禳天災,下解地禍,護安國家境域,保佑社稷百姓。
以神算易卜推斷流年行運之禍福,氣數之興衰,
為信徒消災解厄,趨吉避凶。
黃宗師具有根深的崇道思想,主張修德行仁,及溯本追源敬天法祖,這是人類的老祖宗用以啟發人們內心真正具有的道德意識,因為有敬天畏天的思想,無形中產生自律自戒的效應,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不離修德行仁的善念,於今之世,所以亂象滋長,社會脫序,貪暴無妄,罪惡叢生,實基於世風偏離道德的規範,因此唯有從思想上的根本淨化,才能成就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道聞天下
宗師府公告 逐出宗門人員
林X德 高雄旗山人 欺師背祖 逐出師門 違反宗規 背師賣道求榮 偷竊本府放置紫霞山絳衣器具 依規定撤銷太一宗壇法籙 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證書 特此公告!
蔡X宏 屏東縣人 與林X德 狼狽爲奸 此人有一件太一108星絳衣 來路可疑 且未尊師重道 背師之罪 欺師背祖 逐出師門 違反宗規 依規定撤銷太一宗壇法籙 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證書 特此公告!
還有一人 太一宗神職人員...
宗壇活動
祈天護國佑民入火安座朝科祈安大法會
祈天護國佑民入火安座朝科祈安大法會
本宗祖師—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無極至聖,肇啟道元之玄玄,斡運太清之生生,開萬化之宗,貫兩儀之序,欣逢萬宇天開,安坐佳辰,九光浮瑞,十華騰輝,茲謹恭迎
太上老君 第七代宗師張陵 四十七代大真人赤蒼子 舉行開光安奉聖座儀式,同時舉辦嗣熊太一祖師殿揭牌典禮暨「祈天護國佑民安座入伙祈安大法會」。
祈求
風雨調順,四時合序,天災不生,地禍不臨。
新北市各區,各城鎮里鄰,平安富庶,百吉千祥。
全國各縣市,百姓和泰,民康物阜,社稷隆安。
景氣興旺,財經繁茂,士農工商,百業榮昌。
祭解科儀 化解年中諸事不順 解冤釋結 。
時間---國曆)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一天
農曆)一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新北市石碇區永定里蚯蚓坑19之10號
舉辦項目
太上老君 第七代宗師張陵 四十七代大真人赤蒼子安座典禮。
嗣熊太一祖師殿揭牌典禮
祈天護國佑民安座入火朝科祈安大法會。
安座開光典禮上午十一點十五日。
宗師府晚宴 宗師府內官職...
道統傳承
道聞天下
近日發現有仿間公司 利用太一宗名義
本府造生基位於自己廟宇 從未與同名或是坊間公司合作 請對生基有興趣信眾 親自電話或是來廟詢問! 近日有百姓來電 坊間有公司說明與本府合作或是利用同名 或本府四十七代宗師與四十八代宗師 照片或與名義 本府特此聲明 本府生基於 雲台山與紫霞山 只針對有需求的信眾 未有仿間公司說的投資項目 特此公告!
養生之典
道教養生內丹
道教養生內丹
內丹,簡單地說,就是人身體之內精、氣、神三者的一種結合物。是藉用外丹的名詞術語,將人體作為煉丹的爐子,把精氣神作為煉丹的藥物,讓氣按照一定的線路在人體經絡問有節奏地運行,在運行中不斷的吐故納新,使人永遠充滿活力,為人的長壽提供原動力,這股原動力被習慣地稱為“內丹”,內丹家以丹像日月,比之如陰陽、心性,神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與天地合一,比之為金剛不壞之體,故亦稱曰金丹。道家歷來稱其為“內丹”。
道家煉養術從外丹發展到內丹,是一個由繁入簡,博而返簡的必然過程。內丹術的出現雖然要比外丹術來得晚,但同樣是源遠流長。內丹術是早期神仙道術中守一、行氣、導引、房中等煉養功夫的綜合發展。
道家煉養之道,亦稱金丹大道。道教養生家認為,內丹是道教煉養工夫的核心,是靜功、動功、氣功、房中、服食等功夫的綜合發展。
《上洞心丹經訣》以行氣、胎息為內丹之義,謂“欲求神仙,當得至要,至要在寶精行氣,服食大藥。雖云行氣,而行氣有數十法,大要在還精補腦。雖云服氣,而服氣之法百餘事,大要在始息。”書中有“修內丹法秘訣”,即以靜坐行氣著手,運精氣過三關直入腑,“腦滿之後,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氣香,至此則內丹成矣”。
《指歸集》序稱:“回風混合法,使精合神,神合氣,氣合真,混崙神丹。百日丹成。”“內丹之說,不過心腎交會,精氣搬運,存神閉息,吐故納新,或專房中之術,或採日月精華,或服餌草木,或辟穀休妻。”據此可知,內丹包容甚廣。
關於內丹學說的緣起,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認為源於黃帝、老子“求於冊者,當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也就是說,內丹之學肇自先秦兩漢時期。
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王夷序稱,“又古今諸仙,多尊《參同契》為丹法之祖。”
至隋代,蘇元朗著《旨道篇》,內丹之說始倡於世。再經唐末五代,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大加推行,研討內丹已成風氣。
入宋之後,承鐘呂、陳摶丹法遺風,首推張伯端。其後遞傳,至白玉蟾而成內丹南宗一派。金元之際,王重陽開全真道門,有弟子七人,遂成內丹北宗一派。
其後明代陸潛虛創內丹東派,清代李涵虛創內丹西派,此外尚有三豐派、伍柳派、先天派,青城派等等。這樣一來,內丹便成為宋元明清道教的主要煉養方術而傳播、流行。
內丹家將人體的某些部位比作爐鼎,以精、氣、神為內煉三寶。所謂的精、氣、神,乃指人體先天秉賦的元精、元氣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礎,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以神(意念)為火候,以精氣為藥物,以神馭氣,以神煉精,使精氣神聚凝不散,而結成內丹。他們又以五行配五臟,認為心在上,屬火,卦象為離;腎在下,屬水,卦象為坎。煉丹的核心就在於心腎相交,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而成純陽之乾體。所謂“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裡陰。從此變成乾卦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尊道德貴
觀音大士 道教的稱呼 (結章)
觀音大士的來源
農曆二月十九日慶賀慈航道人圓通自在天尊聖誕
慈航女真人又稱慈航普度天尊、圓通自在天尊、觀音大士 白衣大士。
道教一開始從男女平等中便有女系神不管是六朝前或是六朝後 佛教女系神從唐代後 才記載女性成佛菩薩!
在正統道教中,慈航真人來源自道教記載,據《歷代神仙通鑑》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昔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依照道教的典籍,慈航大士(也可稱白衣大士)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人,依照《歷代神仙通鑑》來說慈航真人商朝得到。
慈航真人是一位慈悲仙人,爲了要普救萬民,常常千變萬化,幫助千萬的黎民脫離苦難。相傳,古時有個村莊,因有天災降臨其地,慈航真人不忍見到衆生遭此劫難,能度就度,變其所化,救出萬民之苦。慈航真人在度過衆生劫難,功成圓滿後,回返天庭,這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慈航真人救苦救難之日。
觀音大士的來源
「觀音」二字,本出道教經典《度人經》(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靈書中篇•東方八天》,度人經中的「觀音」以及對其的註解,沒有明確敘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號,但是卻表明了「觀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義。並可以證明此與道教的觀世音信仰必然有關。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觀音大士的寶誥里,最末對觀音的稱號是「碧落洞天帝主」。
在野史《封神演義》小說中 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闡教十二金仙之一,闡教截教二教在「萬仙陣」中鬥法時,金光仙被收服,成爲慈航道人的坐騎。當時太上老君也暗示,慈航道人未來將投入西方教(佛教)。
可見《封神演義》野史 是將慈航道人和觀世音菩薩視爲同一位的 這是民間以此流傳的野史 非道教經典所記載 慈航道人 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為妙莊王三公主,自幼好道,王為擇婿不從。王命斬之,刀尋段段壞,後於香山修道成仙。王有病之時,大士以眼手為藥引,救活了父親。大士孝感動上天,上天以一償十,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寶相。大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剎不現身。居於普陀山落伽洞。道經對觀音信仰的記載,稱「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是道教給觀音信仰下的一個定義,同時也可以看出,在玄門弟子中有著巨大的號召力,而且在普通信眾的心目中亦有著深刻的影響。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誕,這天是觀音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日子
第一個誕辰是:在花月(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救萬民的日子。
第二個誕辰是:在荔月(農曆六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收服凌波仙子(即鯉魚精),功成得道的日子。
第三個誕辰是:在菊月(農曆九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功德圓滿,回返洛伽山端嚴坐,成道升天之日。
《靈寶經》曰: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商王時修道於此,發願欲度世間男女。後托生南浮妙莊國王家為三女,因啞不能言,被王遺於桑阿空山之中。後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女於赤石上書字:吾姓音,汝雖不言,可憶此文也。神人知其因果,遣朱宮靈童下教治病之術。世人觀其姓是音,遂乃稱觀音。國中大旱,人民焦燎,死者過半,觀音祈天降洪水至十丈。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一老者。老者認為只有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但自己的兩個女兒堅決不允。
後知香山(觀音大士於香山遇太白星君所度化)有位仙長,有求必應。妙莊王到香山,仙長竟是他失去的三女。仙長二話沒說當即挖掉雙眼、割斷手臂,奉給妙莊王,妙莊王感動而令人在香山修建廟宇。專祀觀音。又經八百劫,化一男身,人稱慈航道人。歸命南海,觀音救苦,拔生度死,濟物利人。轉凶成吉,變禍為祥。
作苦海之舟航,為險橋之津梁。眾生慈父,萬德醫王,虔修善果。
要注意的是 道教尊稱大士 神像是坐岩石 !
另外佛教才稱菩薩 法像是坐蓮花!
尊道德貴
Send your story and get a chance to win cover space
尊道德貴
道教聖地雲台山
道教聖地雲台山
雲台山---太上老君授道太一的啟聖之地。
大道之祖太上老君,萬化之師,歷代以來,應時垂教,無世不出,周昭王二十七年,老君下降於四川雲台山演經說法,傳授太一大道,老君曰:「天常清,地常寧,皆太一之道也:::天有太一萬物生焉,人有太一五行用焉。」老君乃建立法度,弘法天下,創立太一宗,萬民悉化,咸歸太一之道,道德之風普揚。周昭王二十七年,下詔老君為太一宗第一代大宗師,黃史先生承太一宗第四十七代大宗師繼代掌教,民國六十五年丙辰歲創立道教雲台山,傳衍太一大道。
雲台山位於台北縣石碇鄉永定村皇帝殿東峰,其地理形勢,龍脈玄奇,星峰尊特,龍勢牽連,分枝長盛,夾從纏護,形止氣蓄,氣脈高湧而起,秀拔峻奇,應天之吉,堪為人間絕佳聖境。
雲台山自牌樓寬闊的柏油路婉延直上,沿途林木扶疏,鳥語花香,蒼翠蓊鬱的山陵,清澈滲涼的湧泉碧華如露,迴繞迂折的溪流潺潺淙淙,大羅金仙府儼然矗立在這渾然天成的聖景之中,廟貌巍峨,莊嚴肅穆,廟中供奉無極界元始天王,三清道祖,東王木公,西王金母,太極界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五斗星君,以及地府司神太一救苦天尊,五嶽大帝等,有系統的呈現出天地之中完整的道教敬祀組織。
黃史大宗師承太上老君行教聖範,雲台山教風興行,輝映遠近,政軍首長,均曾相繼蒞臨參訪,或為國祈安為民祈福 ,並傳承四十八代宗師黃炎 持續度叫發展。
地勝而後境勝,理之必然者也,雲台山占山水之秀,浩氣凝佈。四方道侶慕道來歸,十方信士聞風來朝,實為修士鍊心養性之所,萬民朝聖祈福之庭。
Post Slider
民間道教
台灣由於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在傳統華人社會上產生了巨大沖擊,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正統道教產生了大的巨變產生了佛道雙修名詞,百姓不了解拜公媽是道是佛。但相對的,被視為中華文化根柢的道教,卻全無應變之策,過大的包容,喪失的道教自我,使得道教逐漸流失了信徒,逐漸成為民間的宗教,甚至使民眾無法區分道與佛,而誤以為拜佛即是信道,信道便是拜佛。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一龍一蛇與時俱變,道教應是最能隨順時代的宗教,卻由於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改革,而趨於沒落。《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儉易、謙卑,為《老子》所標榜的三大美德,但今日的道教神職人員,能遵行的似乎不多 甚至有些稱為算命師 地理師 運用五行預知 卻稱拜佛禮佛等等;相反的,在佛教的和尚中,則反而較易看到這些美德。不重人才,不重學理,使今日的道教,僅能存在於民俗中,逐漸退居成道不道 佛不佛民間道教,實在至為可惜。
但是民間道教,保留道教的特色與優點存在,如奉祀方式 敬神方式 濟世方式等等 去宣揚道教 使百姓了解 何謂道教。如果針對道教教義的諸多特點加以分別民間信仰便會成為實質上民間道教,這些特色也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今將道教的特色引述於下:
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並且認為「道」生「物」,道即在物中,道物一體;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土的哲學,也影響了魏晉六朝的佛教,促使大乘如來藏說的形成。
敢與天爭,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借由養生以求延生、長生;不像佛教以生老病死為不可改之定數。道經中這類的話,甚為常見,《黃帝陰符經.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仙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引)《真氣還元銘》云:「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重字號》)宋.張伯端《悟真篇.卷中》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教的這種強調人力可以勝天的觀念,在今日人類對基因組合的研究中,已被證明「百年」並不是人類的大限,人們可以借由改變基因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強調生命的可愛,《易經.繫辭上》所謂:「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些都強調「生」出自於「道」,不像佛教以「生」出自於「婬」穢,為無明所成之苦果。
強調陰陽和諧的重要,主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陰陽男女須相配合,才是天之道。道教繼承此觀念,重視男女兩性之關係,不以婬為邪穢,由此發展出房中術,使兩性關係能正常發展。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劄記》頁1292-279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只為化醇化生,惹出許多事,所以釋氏勘破這關捩子,劈頭從夫婦絕起,正要得生生路斷,還歸混沌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31.別集類》)顧允成又說:「釋氏要得混沌,亦是有激而然。蓋見得天地資始資生以來,相殘相賊,日甚一日,所以直要向咽喉下下此一刀耳。胡敬齋曰:『聖人有憂世心,無忿世心,是知釋氏殆忿世而過焉者也。』」顧允成及胡居仁之說,雖未必允當,確也看出釋氏的戒婬的結果,必致物種絕滅而返于混沌。
道教由「陰陽相推」之觀念,而發展出生剋為用,生殺兼重的說法;道教《黃帝陰符經》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說明了「生」與「殺」須並重,四季才能運行,萬物才能滋息不已;不似佛教重慈戒殺,棄淫厭生。
強調今生的重要,不棄今生求來生。重視今生的成就,努力從事修鍊者,今世可成仙;為民貢獻心力者,死後可以成神。《禮記.祭法篇》談到了幾個立祀的原則,都是有功於民,能救百姓災疾,捍禦大患者,才能受人民之祭祀;這種習慣,被道教保留了下來,民族英雄如關公、岳飛、鄭成功等,皆受萬世奉祀,成為護民佑民之神祇;使人勇於為人類奉獻犧牲。
提倡道教之原始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於樓觀台所著道德經,一部創世的巨著,道教的聖典,以道為天地之始,以道為萬物之母,啟示道生之,德蓄之,尊道而貴德的至理 現今大廟或是私人宮廟因為環境 道廟奉祀如來 道廟奉祀地藏 。
太上老君教導人們清虛自守,伐妄歸真,將道德融合在生活倫理的意涵中,以仁善、忍讓、無爭去依循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和諧方式,規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道德的重整,形成一種祥和而穩定人心的力量。道德為三綱五常之首,自修身、齊家、治國均有其道德之範酬,故經中以「天下百姓」為啟示的方向,試觀歷代聖賢以道德安邦治國之盛世,如堯舜讓賢其德如天而九族敦睦,民風淳樸;大禹治水,克勤其德而利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德善兼備,諸侯來朝,安天下以歸仁;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高宗「貞觀之治」均以德立政,仁行天下,百姓崇尚道德,而成為千秋盛世。
上述道教的這些特色,深植於華人心中。在海外的華人社會裡,還是普遍崇尚五行生剋、道教術數、祀拜歷代有功於民者為神祇,以及沿承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民間道教雖然有許多糟粕與包袱,卻是保存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加以改革,才能使道教重新扮演做為中華文化根柢的角色。凡道廟宮壇 是臺灣民間百姓廣為採用的傳統道教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道教、釋教、儒家二教一家合流的漢人移民合成信仰,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也包括孤魂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道教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道教信仰的神明;次者表現出臺灣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如供奉捨身救民的日本軍人;再次者如各地有應公、萬善同歸,有的更分靈者眾,如南鯤鯓代天府萬善爺;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道影響儒釋二家,長期影響中華文化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台灣從農業時代興起宗教 從繞境 廟會 法會等等 很多人跟著參加 一問三不知 加上 台灣早年一些電視劇 加快傳播速度 混淆說書式提倡...
尊道德貴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道教與生活
過年也是道教節慶 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才有的
春節在我國百姓過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日子 而這些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注重的事最多、也是從除夕開始最長的日子,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道教奉祀禮儀開始從「祭灶」、「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過年的範圍而這些儀式都是道教節慶 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夏代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滑民族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 因為天氣變化,至此卻依然沒有改變百姓心中的節慶習慣,春節過年仍舊是百姓心中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慶。
不論在中國或是台灣 只要華人的地方 就有過年春節的日子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一般認為人們對此特別重視是和古代皇室遵從道教祭典的臘祭有相當的關聯。
從道教的祭天祭地開始 黃曆的編寫由中華民族古代的政府 訂立黃曆 而黃曆最後結合農民曆 所以古代在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也是最後一天月的稱呼。因為臘的本義,是一種祭祀的儀式名稱。在農業社會中所注重的農民曆,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農業生產關聯,無論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忙碌的,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因此,往往在大豐收的年底舉行盛大的道教的謝神祭典中表示慶祝,也藉此舉請道教神明 驅逐不祥和疫癘,永保平安,並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進行。雖然歷經幾千年不同的朝代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但是人們仍依例在歲末之時舉行祭典,這也就是「過年」祭祀活動的一個飲水思源紀念及敬天敬地的習慣!
在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家家戶戶因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當天「鋪陳」時要用的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年糕」了!基本上,全國各地年俗大同小異,即海外華人社會亦然,在台灣有句俗語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說的就是它們各代表的意義。另外,一些應時的物品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過年時所需的年貨準備妥當之後,每戶人家便開始佈置廳堂,張貼春聯。佈置廳堂時,首先將自家祖先牌位「公媽」上的東西予以換新、擦拭乾淨,並且供上長年飯及發粿,表示年年有餘、發財如意;用柑橘疊「柑塔」,供上各色甜料,擺紮紅紙的麵線三束,表示甜蜜長壽。而貼春聯能使年的氣氛更能顯現出來。「春聯」據說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出來的,貼在大門上具有驅逐鬼怪、避邪消災的作用。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大門貼上門神,米缸貼「滿」,窗戶貼「春」,畜舍貼「六畜興旺」等,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而過年出門亦要看時間和方向,人人見面要互道恭喜,絕對不可以說髒話或口出惡言。
而除夕夜晚間的圍爐象徵團圓,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圍爐共享天倫之樂,在外工作的人不論多忙,都必須在這時候想辦法回家團圓;圍爐時必須弄得火光熊熊,表示一家興旺的意思。圍爐吃年夜飯時,最好慢慢的吃,時間越長越好,取其長久的意思。所準備的菜餚也都各有各的含義。
另外,在過年期間還有三個重大節日:正月初五的財神日,家家戶戶都接財神;初九的拜天公(玉皇上帝的萬壽日)和上元節(即元宵節),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 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下凡考覈世人功過的日子,因此人人禱神懺悔;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賜福、禳災消厄、求平安,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而五臘及三元是道教最重要的節日。五臘之首的「天臘日」(正月初一)亦是國定節日的「道教節」因此我們的生活跟道教是最近的。
古代祭典 敬天地的儀式
尊道德貴
入道分為七階 本宗要旨
入道分為七階 本宗要旨
太一宗要旨 道士凡有七階:
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純靜。
二者神仙、謂變化莫測超離凡界。
三者出逸、謂舍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函潛學道仁者自安。
五者出家、謂捨諸有愛脫落囂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塵凡救度危苦。
道教諸神
https://www.i9stars.com/taoism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