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

道教科儀

道教科儀 道教沿襲古制定訂各種法儀,以護國佑民,祈福禳災,消厄解難,濟人度鬼,統稱齋醮或科儀,醮是敬天禮神,祈禳乞福之科典,齋是度亡薦拔之幽法,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能禮樂周備,心誠丹磐,必能徐忠降祥,醮事重禮儀不尚糜費,唯誠為貴。 一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齋科則曰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籙是神的秘籍,記錄天曹各屬名諱及各類幽牒文憑,古制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之規定,不可僭越,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旛立國門之上,如上階上等稱為普天大醮,壇曰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須四十九晝夜。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所設,旛立郡門之上,三階三等方為鄉紳士庶所設。醮科又有清、瘟、水、火、土等之區別,分門別類均有定制,俗稱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儀如下:引鼓入醮,鈞奏仙樂,發奏表文,告文三界,敬啟芳筵,請聖開光,安奉寶座,安灶力齋、揚旗掛燈,布平安軍,掛榜衛壇、啟請三界、開誦玉樞經、午陳進粠、看誦北斗經、三官妙經、三元寶懺、皇壇奏樂、取火分燈、捲簾、鳴金戛玉、觀帝、祝燈延壽、各壇酌獻,甘湯入醮、朝天大懺,燃放水燈、安奉孤魂、啟聖主維大法、啟師主維大法、宿啟行道、疏奏九天、安鎮真人、紀綱教法,叩謝上天、登台演拜、拜進通天表、人丁消災獻疏、灑孤淨筵,回降七星關祝三界、登座說法、施食普度、奉送孤魂、通誠正醮、酌三行之美醞、謝師、謝聖等。但科醮均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為正宗、又有煉度之齋法稱為碓科,其分為玉宸碓(度人)、鐵碓(度鬼)、水碓(度水亡)、火碓(度火血)、血碓(度兇喪)等五碓。不論齋法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亦有成規,並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及、桂品則系文昌規範。齋醮科儀所用之文書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之分別,尚有榜、表、疏、悃、函、牒、劄、引等等種類,用詞遣句多有考究,皆為其他宗教所罕見者,建醮期間必全面齋戒,並有「封山楚海」之規定,亦即禁止漁獵之意,主職之法務人員稱為「高功」,應具大法師資格。至對神之供品,僅備四喜、五果及四供養、五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而不尚牲祭。四喜即茶酒麵飯,五供養即香花燈茶果、七供養即香花燈茶果食樂、十供養就是香花藥茶果食寶珠衣,日常只用四供養,就是香花水燭,以香象無為,花示自然,水稱清淨,燭為順化,用示道教教義「清淨無為自然順化」之意。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道教與生活

過年也是道教節慶 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才有的 春節在我國百姓過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日子 而這些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注重的事最多、也是從除夕開始最長的日子,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道教奉祀禮儀開始從「祭灶」、「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過年的範圍而這些儀式都是道教節慶 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夏代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滑民族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 因為天氣變化,至此卻依然沒有改變百姓心中的節慶習慣,春節過年仍舊是百姓心中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慶。 不論在中國或是台灣 只要華人的地方 就有過年春節的日子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一般認為人們對此特別重視是和古代皇室遵從道教祭典的臘祭有相當的關聯。 從道教的祭天祭地開始 黃曆的編寫由中華民族古代的政府 訂立黃曆 而黃曆最後結合農民曆 所以古代在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也是最後一天月的稱呼。因為臘的本義,是一種祭祀的儀式名稱。在農業社會中所注重的農民曆,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農業生產關聯,無論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忙碌的,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因此,往往在大豐收的年底舉行盛大的道教的謝神祭典中表示慶祝,也藉此舉請道教神明 驅逐不祥和疫癘,永保平安,並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進行。雖然歷經幾千年不同的朝代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但是人們仍依例在歲末之時舉行祭典,這也就是「過年」祭祀活動的一個飲水思源紀念及敬天敬地的習慣! 在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家家戶戶因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當天「鋪陳」時要用的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年糕」了!基本上,全國各地年俗大同小異,即海外華人社會亦然,在台灣有句俗語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說的就是它們各代表的意義。另外,一些應時的物品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過年時所需的年貨準備妥當之後,每戶人家便開始佈置廳堂,張貼春聯。佈置廳堂時,首先將自家祖先牌位「公媽」上的東西予以換新、擦拭乾淨,並且供上長年飯及發粿,表示年年有餘、發財如意;用柑橘疊「柑塔」,供上各色甜料,擺紮紅紙的麵線三束,表示甜蜜長壽。而貼春聯能使年的氣氛更能顯現出來。「春聯」據說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出來的,貼在大門上具有驅逐鬼怪、避邪消災的作用。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大門貼上門神,米缸貼「滿」,窗戶貼「春」,畜舍貼「六畜興旺」等,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而過年出門亦要看時間和方向,人人見面要互道恭喜,絕對不可以說髒話或口出惡言。 而除夕夜晚間的圍爐象徵團圓,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圍爐共享天倫之樂,在外工作的人不論多忙,都必須在這時候想辦法回家團圓;圍爐時必須弄得火光熊熊,表示一家興旺的意思。圍爐吃年夜飯時,最好慢慢的吃,時間越長越好,取其長久的意思。所準備的菜餚也都各有各的含義。 另外,在過年期間還有三個重大節日:正月初五的財神日,家家戶戶都接財神;初九的拜天公(玉皇上帝的萬壽日)和上元節(即元宵節),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 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下凡考覈世人功過的日子,因此人人禱神懺悔;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賜福、禳災消厄、求平安,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而五臘及三元是道教最重要的節日。五臘之首的「天臘日」(正月初一)亦是國定節日的「道教節」因此我們的生活跟道教是最近的。   古代祭典 敬天地的儀式

紫霞山爬刀梯30道士受證

紫霞山爬刀梯30道士受證 大羅真宰府連兩日舉辦法會 大宗師黃史演法 為台灣祈福 2018年六月十一日 媒體報導 紫霞山爬刀梯30道士受證

換證通知時間延長 本宗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 神職人員請注意!

因疫情狀況 本府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調整換證時間 逾期喪失資格 取消本府與中華青年總會 所有證件! 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證書改版 與本府太一宗壇及小證改版 系統電子化 結合悠遊卡 ! 受文者: 太一宗全體神職人員暨中華道教青年總會全體會員 受文日期:中華民國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聯絡人:秘書處 何小姐 桃園大溪聯絡電話 (03)3881231 手機0926889345 主旨: 108年度配合中華道教青年總會更名暨太一宗宗師府更換所有新證 證書與卡片印入聯合國世界道教總會台灣會員字樣 並注意自身權益所有條款 請本宗神職人員 注意下列事項: 一. 原訂換證日期自108年7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因管理程式修正更改列印輸出功能 故延後換證 自109年一月一日開始換發至 民國109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停止換發 逾期喪失資格 ) 逾期未換者...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 《漢書·藝文志》 神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又是道教的核心內容。 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為兩大 類,即“神”和“仙”。 神是指神祗,包括天神、地祗、地府神靈、人體之神、人鬼之神等。 其中天 神、地祗、陰府神靈、人體之神一類的“神”,是先天存在的真聖,按照《抱樸子》的說法,屬於 神異類,“非可學而得”。 (見《抱撲子內篇·論仙》) “仙”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 道教所追求 的得道成仙的“神仙”即此。 仙真實際是經過修鍊而成的具有優異功行的傑出人物。 “神”和“仙”的 含義是不同的,她們的區別,質而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 由人而天的謂仙。 神是先天的,而仙則是後天的。 “神”和“仙”在內涵上雖說有所不同,但都屬於“道”的信仰。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化育天地 萬物,那麼對天神、地祗等的信仰當然屬於道的信仰,並且道教最高神“三清”則直接是道氣所化。 仙真是學道、修道而得道成仙的人,自然也屬於道的信仰。 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有著寵大的神團體系。 給眾多的“神仙”下一個統一、確切、 全 面的定義,無疑是很困難的。 但我們可以從道教信仰的各路神仙中,窺探“神仙”之真諦。 一、天神 天神是上天之神。...

道教思想與戒規

道教從產生至今,已經走過近兩千多年的歷程。如果從其前身老君(政治家稱老子)的出現算起,則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漫長歷史 如果再追其源 從黃帝求道於廣成子起算五千多年歷史。 如同世界各大宗教一樣,道教的教義中既有對終極本體,即太上大道或它的化身的信仰,有追求自我與自然之道合一(天人合一)的終極目的,也有規範個人言行的價值和倫理標準。這一倫理標準即被稱作“善道”的清規戒律。 道教早期原無正式戒規,但有“以善道教化”民眾的主張,要求信徒奉守道誡,不貪財色,誠信不欺詐。西元四世紀以後,天師道等道教派別吸取儒家禮教和佛教戒律,制定了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三百觀身大戒,以及明真科、千真科等戒律和科條。 道教各宗派戒規形成.這些戒規科條,都是約束道士和信徒言行,勸善止惡的道德規範。其中的一些戒律,則體現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倫理價值觀念。 以道教經典紀載如:太一宗祖師太上老君所寫《太上老君戒經》規定道教清信弟子所受五戒為: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 《洞玄靈寶六齋十直經》規定道教根本戒律為五戒十善。五戒,一不得殺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色。十善,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舍井邊種樹立橋、九為人興利除害、十讀三寶經律,恒奉香花供養奉之具。 陸修靜天師《受持八戒文》規定道士受持的八條戒律:一者不得殺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為悅;三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四者不得妄語以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者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者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娼妓。 《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載世人所受九條戒規: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淩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 清朝王常月真人《初真戒律》載道姑信女所應修持初步戒規:一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惜諸物命,慈湣不殺;四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不得數赴齋會;八不得虐使奴僕;九不得竊取人物。 《全真出家傳度儀》載虛皇天尊所說初真十戒:一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二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三不得殺害眾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四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當守真操使無缺犯;五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六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七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八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九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當募勝己棲集清虛;十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洞玄靈寶仙公請問經》載太上道君所說十戒:一不得嫉妒勝己,抑絕賢明;二不得飲酒放蕩,穢亂三官;三不得淫犯他妻,好貪細滑;四不得棄薄老病窮賤之人;五不得誹謗善人,毀敗同學;六不得貪積珍寶,勿肯施散;七不得殺生祭祀六天鬼神;八不得議論經典以為虛誕;九不得背師恩愛欺詐新學;十平等一心仁孝一切。 《玉清經本起品》載中品之人所受十戒:第一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第二不得殺生屠害,割截物命;第三不得叛逆君王,謀害家國;第四不得淫亂骨肉,及其他婦女;第五不得譭謗道法,輕泄經文;第七不得欺淩孤貧,奪人財物;第八不得裸露三光,厭棄老貧;第九不得耽酒任性,兩舌惡口,第十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太一宗重要經典所傳《老子化胡經》載化胡十二戒:一不飲酒醉亂、二不殺生食肉、三勿罵詈咒人、四勿欺詐他人、勿偷盜貪利、六勿淫佚好色、七勿慳吝不施、八勿剛強不自屈、九勿遠視極聽、十勿多言煩語、十一勿恚怒心怨恨、十二勿淫祀邪鬼。 道教的戒律還有很多。僅從以上列舉的戒律已可看出,在道教戒律中反復強調的那些戒條,正是自有文明以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這些規範可分別為: A、對自身的約束,如節儉、忍讓、誠信、寬容、不淫亂、不飲酒、不交遊惡人等; B、對他人的道義責任,如不妄語、不爭吵、不恚怒、不偷盜、不欺詐、不殺害,不厭棄孤老貧賤,施散財物救助他人等; C、對家庭、國家和宗教的責任,如孝順父母、忠於君王、尊敬師長同學、禮誦經文、不違逆王法、不祭祀邪神等; D、對自然的責任,如不殺生血食、種植果木,慈養萬物,惠及昆蟲等。 E、對自己宗派盡責 尊師重道 以道修為提升 以及對於自身的嚴謹與規章。 道教的這些戒律,如果稍加改動,如將不飲酒改為不吸食毒品,忠於君王改為忠於公職等,就可以成為適用于現代社會的“普遍倫理”規範。 二十世紀末,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出現了建立全球倫理的倡議。在聯合國的組織下,各國學者及宗教人士積極參與對話。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吸取世界上各種宗教文化共同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建立“普遍倫理法則”的趨勢將繼續發展。道教應該更積極地參與這種對話,並貢獻自己獨特的智慧。 現代人類社會仍處於雙重的道德困境中。一方面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還在造成人類所有成員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力不能普遍實現;另一方面單純強調人的天賦權力,而忽視其天賦責任的傾向,導致濫用個人自由而損害自我身心與社會和諧。因此在繼續促進普遍實現“人的權力”的同時,也使每一享受權力的人類成員自覺承擔“人的責任”,即承認和遵守普遍的道德規範,乃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方向。 在要求人們承擔道德責任時,一方面當然要制定有關的道德規範和律條,但更重要的是怎樣才能使人們自覺遵守這些律條。根據道教的教義,道德戒律的實現基於兩個前提,一是對神靈的敬畏和服從,二是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覺悟。前者稱為信仰,後者稱為智慧。就智慧而言,道家的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社會發生過深刻的影響,而且在經濟發達、政治民主、科技昌明、文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仍有其永恆的意義。 道教的思想的永恆意義,首先在於它對人類文明社會的負面影響有清醒的認識和批評。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種“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往往要付出許多意想不到的代價,出現所謂“文明異化”的弊端。文明異化的弊端之一,是對人與自然和諧有序關係的破壞。人類為了自身的物質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自然資源,污染破壞自然環境。 人類憑藉其科學知識和技術力量,部分超越了自然對人的束縛以後,不再能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不可分離,和諧共生的統一關係,誤以為自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可以戰勝和支配自然,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看作可以無限榨取和勒索的物件。驕傲自負的“文明人”,生活在人為的機械化、標準化的狹小空間,而不知天地間有大美,山水中有真樂。這些正是人類不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惡果,已經並將繼續受到自然的懲罰。資源危機、空氣污染、環境惡化,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社會難以解決的問題,危及人類的生存。 這些問題的解決,僅用科技手段治理環境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思想,拋棄天人相勝,技術萬能的錯誤觀念,重新認識道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的價值。 只有從思想觀念上覺悟,人類對其生存的環境有不可推卸保護責任,尊重自然,愛惜生命,才能為我們自己和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存空間。 自然環境的破壞只是文明社會弊端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人文環境的破壞則更為驚人。 老君和莊子都曾以其過人的智慧,清醒地看到文明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人為物役”。人類被自己創造的知識、財富和權勢所迷惑和役使,貪圖名利和物質享受的欲望無限膨脹,以至於喪失了內心的和平與純樸本性,為了謀取金錢、名譽、權力和感官享受,而不擇手段地爭奪傾軋,陷入無休止的爭吵和混亂。這都是文明異化,單純強調個人權力和濫用自由的惡果。其受害者生命不得保障,精神難得安寧。這種失去自由和快樂的社會和人生是多麼可悲可笑,道家的自然主義哲學,對人類文明的這些異化現象作了無情的批判。 要求人們順任自然,除情去欲,消除自我成見,追求高尚超越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為己悲,做一個自由快樂的真人。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具有高尚的心靈,獨立的人格,善良的道德品質,通達事理的智慧。人應該做自我的主人,他人的朋友,而不應成為權力、資本和商品的奴隸,不應成為囿于偏見小智的知性奴隸和物質消費的感性奴隸。道家哲學教導人們忘懷世俗的功名利祿、利害得失,超越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更多地陶冶、培育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境界。 “心明於物外”,使自我與活潑流動、生機盎然的大自然融合為一,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在充滿競爭傾軋、物欲橫流的現代“文明”社會中,也許有人會以為這些老生常談未免迂腐。然而道家哲學畢竟沒有過時,越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個人的心靈越是容易受到傷害,因求取不得而失去平靜,甚至迷失本性,偏激發狂。道家的思想教義對此弊病,不失為一劑良方。 道教的思維方法在現實中也有其意義。道教思維方式的獨特性,首先在於其反思和通觀事物的特點。不僅看到事情的正面,而且看到其負面和反面。人見其有利,我見其亦有弊;人知其有用之用,有為之為,我獨見其無用之用,無為之為,此之謂反觀。能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才不至於只見有利而盲動。莊子齊萬物,同生死、泯除是非的通觀方法,不是站在自我的立場,而是站在“道”的高度看問題,不僅看到人與我的不同,而且看到一切事情在本質上的相通和聯繫。這有助於不固執己見而與人溝通,從而通達事理,寬容與己不同甚至相反意見的存在。寬容精神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礎,是多元文化同時並存的前提。而寬容精神來自通觀物我的思維方法。現代民主社會的建立,正是基於思想、信仰的自由和多元化,承認各種思想學說和宗教信仰都有其存在的權力和價值。 在傳統的專制社會中,統治者往往將自以為是的獨斷式思想強加於人,以為真理只有一種,強行以統治者認可的某種思想去“教化”人民。其實世界上任何政治學說或倫理思想,或某種教義,即使其中包含有合理因素,但都不可能壟斷真理,更不可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合理的思想一旦與政治強權結合,變成獨尊的官學,強制人民接受,那麼這種思想就會變善為惡,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當今世界上還有許多自以為是的當權者和意識形態專家,被自我的偏見和獨斷式思維方式所束縛,自以為壟斷了真理和正義的發明權,固執偏見誑惑人心,以至於人們無法相互理解,陷於無聊地爭辯吵鬧,甚至以暴力鎮壓異己思想,挑起戰爭。某些“政治精英”則偏執理想主義的政治和倫理觀念,甚至是空想的烏托邦。 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立某種理想國的想法,導致他們在實踐中用強權推行其一元化的政治理念,以“正義”或“善道”的名義壓制他人的不同意見。 因此在現代多元民主社會的普遍倫理中,固然要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道德觀,但同時也要警惕“己之所欲,必施於人”,強制他人接受某種“善道”和烏托邦理想的傾向。只有承認道德倫理多元化的前提,溝通交流而不是強行統一人們的思想,才能維護社會的民主自由。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有些知識精英確實有要求實現某種政治或道德的理想,傾向于改造或超越“非理想”的現實社會。這種傾向一方面有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威脅多元民主政治制度的危險。化解這種危險傾向的方法,可以用宗教的超越精神來滿足人們對烏托邦的想往。如果某種道德和政治理想僅僅是某些人們的精神信仰,而不必在現實中普遍實施,就可以避免假借善道正義剝奪他人自由的危險。因此宗教與政治信仰的自由或不信仰的自由,是維護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宗教既能滿足人們精神超越的理想,又能化解執著烏托邦理想而威脅民主自由的危險,這是它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 在道教義理哲學中,都有主張“有無雙遣”,既不執著世俗現實,又不執著超越理想的思想。這種思想一方面要求信仰者在精神上超越現實,解脫世俗名利欲望對自我身心的束縛;另一方面又不可執著於虛無的理想和信仰,脫離現實生活,強求超凡入聖。不可以善度人,亦不可以己善責人。 道教的思想在古代可以對治儒家理想主義政治倫理的偏執,在現代多元民主社會中也可以發揮其社會功能。

道教中元法會 與 佛教盂蘭盆法會 差異大不同

道教中元法會 與 佛教盂蘭盆法會 差異大不同 道教的中元法會 盛行七月的鬼節 所請的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尋聲救苦普渡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地獄主宰,而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道門的宗派有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 道教中元普渡 講的是 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如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道教的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主法。請太乙救苦天尊下凡(道長飾),廣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主法破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說法,天尊說法畢,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作法,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前往東方長樂世界。 佛教的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學習中元節定在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部派佛教時期,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而在中國時以,《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元節慶融合推廣盂蘭  學習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由此可見 佛教所強調的並不是普施五方孤魂眾 最早的原意與現今差異還是滿大的 。 道教地獄主岝 太乙救苦天尊 坐騎 九頭獅王 在道教經典記載中 自朝代來說 在中國古代道教在六朝之前就出現神祇紀載 而佛教的地藏王是六朝之後佛教的經典才記載的 也是騎獅王

太一宗四十七代大真人 赤蒼子

黃史宗師簡介 中華偉大的道家老子的傳人----黃史宗師(道號赤蒼子),一位奉天行道的道家典範,他稟承老子的智慧和傳統的道家思想,傳佈大道濟世利生的精神,寫下近代道教發展史的嶄新格局。 黃宗師字史,名金榜,一九七八年承老子太一宗脈,接任「道教太一宗嗣熊四十七代大宗師」,成立「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掌教行化,台灣南北設立老子道場---玄都玉京山大羅天總府、玉京山大羅上仙府、雲台山大羅金仙府、紫霞山大羅真宰府、崆峒山大羅天仙府、崑崙山大羅昇仙府、太初道元院等,周興法教,廣敷宣化。又相繼成立「中華道教青年總會」、「中國道家協會」、「世界道教總會」、「國際老子道家總會」等,其信徒十數萬人,遍布海內外。 道教是大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是兩岸同根同源的宗教,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道教發揮巨大的傳承貢獻,黃宗師一向以道教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的和諧交流,他認為中華民族不容切割,血脈不容分歧,傳統不容背離,團結是每個人民共同的責任,唯有團結一致,才能營造全民之福,才能為萬代子孫開啟繁榮昌盛的美好時代。 黃宗師以宏揚道教固有文化,整合道教體系,規範正統科律典制,神職奏授儀規,沿襲傳統祈禳醮祭,護國安民,廣化道德思想,佈善行仁,淨化社會人心,促進國家安定祥和,世界和平為目的。 其推動台灣道教,拓展道務情形如下: 推動兩岸道教文化交流,促進兩岸人民之和諧,增進兩岸人民之情誼。 推廣佈道工作,以道德善化人心,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延及於社會,各個推己及人,互相轉遞,互相傳化,共同創造一個沒有犯罪的和諧社會。 輔導道教廟宇正統的科儀、經典、禮節、規戒等協助處理宗教相關事宜,予以扶持道務之推動與發展。 辦理神職人員資格審核及授證工作。 設立道教學術研究進修機構,研究及推廣道教學術,培育專業人才,普及道學教育。 舉辦與推行各項慈善濟助公益活動。 整合道教各宗脈,將具有正宗的教義、法門、脈流、派別、保存宗派泒流之歷史循源與傳承。 八、舉辦科醮法會,如金籙大齋、玉籙齋醮、黃籙齋儀、羅天大醮、清醮、水醮、火醮、平安醮、謝土醮及安龍伏虎等。為地方人民上禳天災,下解地禍,護安國家境域,保佑社稷百姓。 以神算易卜推斷流年行運之禍福,氣數之興衰, 為信徒消災解厄,趨吉避凶。 黃宗師具有根深的崇道思想,主張修德行仁,及溯本追源敬天法祖,這是人類的老祖宗用以啟發人們內心真正具有的道德意識,因為有敬天畏天的思想,無形中產生自律自戒的效應,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不離修德行仁的善念,於今之世,所以亂象滋長,社會脫序,貪暴無妄,罪惡叢生,實基於世風偏離道德的規範,因此唯有從思想上的根本淨化,才能成就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宗師府公告 逐出宗門人員

林X德 高雄旗山人 欺師背祖 逐出師門 違反宗規 背師賣道求榮 偷竊本府放置紫霞山絳衣器具 依規定撤銷太一宗壇法籙 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證書 特此公告! 蔡X宏 屏東縣人  與林X德 狼狽爲奸 此人有一件太一108星絳衣 來路可疑 且未尊師重道 背師之罪 欺師背祖 逐出師門 違反宗規 依規定撤銷太一宗壇法籙 與中華道教青年總會證書 特此公告! 還有一人 太一宗神職人員...

 祈天護國佑民入火安座朝科祈安大法會

 祈天護國佑民入火安座朝科祈安大法會   本宗祖師—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無極至聖,肇啟道元之玄玄,斡運太清之生生,開萬化之宗,貫兩儀之序,欣逢萬宇天開,安坐佳辰,九光浮瑞,十華騰輝,茲謹恭迎 太上老君 第七代宗師張陵 四十七代大真人赤蒼子 舉行開光安奉聖座儀式,同時舉辦嗣熊太一祖師殿揭牌典禮暨「祈天護國佑民安座入伙祈安大法會」。     祈求 風雨調順,四時合序,天災不生,地禍不臨。 新北市各區,各城鎮里鄰,平安富庶,百吉千祥。 全國各縣市,百姓和泰,民康物阜,社稷隆安。 景氣興旺,財經繁茂,士農工商,百業榮昌。 祭解科儀 化解年中諸事不順 解冤釋結 。   時間---國曆)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一天     農曆)一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新北市石碇區永定里蚯蚓坑19之10號   舉辦項目 太上老君 第七代宗師張陵 四十七代大真人赤蒼子安座典禮。 嗣熊太一祖師殿揭牌典禮 祈天護國佑民安座入火朝科祈安大法會。 安座開光典禮上午十一點十五日。 宗師府晚宴 宗師府內官職...

道統傳承

茶與道教 知道乎

茶與道教 晉時道教代表人物葛洪,他提倡修身煉丹,得道成仙,宣揚「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至長生,自然神化。」因為這樣,所以在三國至南北朝茶文化的建構過程中,隨時都能發現道教的思想。舉例來說:晉時壺居士《食忌》載:「苦茶,久食羽化」。道教茅山派陶弘景在《雜錄》中也稱:「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道教的看法和宣傳中,不僅把茶看作是一種極好的飲料,甚至誇大為輕身換骨和羽化成仙的「妙藥」。 道教把茶看得如此貴重,所以《宋錄》中記載著:「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譚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不僅是表現道教把茶引進他們的修煉生活,並且顯示,他們對茶的加工、烹飲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我國江南丘陵山坡地,凡是道教宮觀林立之處,多有茶樹栽培。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還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直至長為「驅鬼捉妖」的貢品。 ⋯⋯  

道教科儀

道教科儀 道教沿襲古制定訂各種法儀,以護國佑民,祈福禳災,消厄解難,濟人度鬼,統稱齋醮或科儀,醮是敬天禮神,祈禳乞福之科典,齋是度亡薦拔之幽法,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能禮樂周備,心誠丹磐,必能徐忠降祥,醮事重禮儀不尚糜費,唯誠為貴。 一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齋科則曰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籙是神的秘籍,記錄天曹各屬名諱及各類幽牒文憑,古制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之規定,不可僭越,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旛立國門之上,如上階上等稱為普天大醮,壇曰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須四十九晝夜。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所設,旛立郡門之上,三階三等方為鄉紳士庶所設。醮科又有清、瘟、水、火、土等之區別,分門別類均有定制,俗稱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儀如下:引鼓入醮,鈞奏仙樂,發奏表文,告文三界,敬啟芳筵,請聖開光,安奉寶座,安灶力齋、揚旗掛燈,布平安軍,掛榜衛壇、啟請三界、開誦玉樞經、午陳進粠、看誦北斗經、三官妙經、三元寶懺、皇壇奏樂、取火分燈、捲簾、鳴金戛玉、觀帝、祝燈延壽、各壇酌獻,甘湯入醮、朝天大懺,燃放水燈、安奉孤魂、啟聖主維大法、啟師主維大法、宿啟行道、疏奏九天、安鎮真人、紀綱教法,叩謝上天、登台演拜、拜進通天表、人丁消災獻疏、灑孤淨筵,回降七星關祝三界、登座說法、施食普度、奉送孤魂、通誠正醮、酌三行之美醞、謝師、謝聖等。但科醮均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為正宗、又有煉度之齋法稱為碓科,其分為玉宸碓(度人)、鐵碓(度鬼)、水碓(度水亡)、火碓(度火血)、血碓(度兇喪)等五碓。不論齋法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亦有成規,並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及、桂品則系文昌規範。齋醮科儀所用之文書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之分別,尚有榜、表、疏、悃、函、牒、劄、引等等種類,用詞遣句多有考究,皆為其他宗教所罕見者,建醮期間必全面齋戒,並有「封山楚海」之規定,亦即禁止漁獵之意,主職之法務人員稱為「高功」,應具大法師資格。至對神之供品,僅備四喜、五果及四供養、五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而不尚牲祭。四喜即茶酒麵飯,五供養即香花燈茶果、七供養即香花燈茶果食樂、十供養就是香花藥茶果食寶珠衣,日常只用四供養,就是香花水燭,以香象無為,花示自然,水稱清淨,燭為順化,用示道教教義「清淨無為自然順化」之意。

尊道德貴

Send your story and get a chance to win cover space

茶與道教 知道乎

茶與道教 晉時道教代表人物葛洪,他提倡修身煉丹,得道成仙,宣揚「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至長生,自然神化。」因為這樣,所以在三國至南北朝茶文化的建構過程中,隨時都能發現道教的思想。舉例來說:晉時壺居士《食忌》載:「苦茶,久食羽化」。道教茅山派陶弘景在《雜錄》中也稱:「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在道教的看法和宣傳中,不僅把茶看作是一種極好的飲料,甚至誇大為輕身換骨和羽化成仙的「妙藥」。 道教把茶看得如此貴重,所以《宋錄》中記載著:「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譚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這不僅是表現道教把茶引進他們的修煉生活,並且顯示,他們對茶的加工、烹飲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我國江南丘陵山坡地,凡是道教宮觀林立之處,多有茶樹栽培。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還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直至長為「驅鬼捉妖」的貢品。 ⋯⋯  

簡易練氣與氣用

養生乃道教重要一環 也是優勢之一 氣對於我們來講是重要的一環!   1、練功姿式: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鬆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臥、坐、行皆可。 2、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3、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週,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民間道教

台灣由於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在傳統華人社會上產生了巨大沖擊,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正統道教產生了大的巨變產生了佛道雙修名詞,百姓不了解拜公媽是道是佛。但相對的,被視為中華文化根柢的道教,卻全無應變之策,過大的包容,喪失的道教自我,使得道教逐漸流失了信徒,逐漸成為民間的宗教,甚至使民眾無法區分道與佛,而誤以為拜佛即是信道,信道便是拜佛。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一龍一蛇與時俱變,道教應是最能隨順時代的宗教,卻由於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改革,而趨於沒落。《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儉易、謙卑,為《老子》所標榜的三大美德,但今日的道教神職人員,能遵行的似乎不多 甚至有些稱為算命師 地理師 運用五行預知 卻稱拜佛禮佛等等;相反的,在佛教的和尚中,則反而較易看到這些美德。不重人才,不重學理,使今日的道教,僅能存在於民俗中,逐漸退居成道不道 佛不佛民間道教,實在至為可惜。 但是民間道教,保留道教的特色與優點存在,如奉祀方式 敬神方式 濟世方式等等 去宣揚道教 使百姓了解 何謂道教。如果針對道教教義的諸多特點加以分別民間信仰便會成為實質上民間道教,這些特色也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今將道教的特色引述於下: 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並且認為「道」生「物」,道即在物中,道物一體;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土的哲學,也影響了魏晉六朝的佛教,促使大乘如來藏說的形成。 敢與天爭,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借由養生以求延生、長生;不像佛教以生老病死為不可改之定數。道經中這類的話,甚為常見,《黃帝陰符經.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仙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引)《真氣還元銘》云:「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重字號》)宋.張伯端《悟真篇.卷中》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教的這種強調人力可以勝天的觀念,在今日人類對基因組合的研究中,已被證明「百年」並不是人類的大限,人們可以借由改變基因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強調生命的可愛,《易經.繫辭上》所謂:「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些都強調「生」出自於「道」,不像佛教以「生」出自於「婬」穢,為無明所成之苦果。 強調陰陽和諧的重要,主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陰陽男女須相配合,才是天之道。道教繼承此觀念,重視男女兩性之關係,不以婬為邪穢,由此發展出房中術,使兩性關係能正常發展。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劄記》頁1292-279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只為化醇化生,惹出許多事,所以釋氏勘破這關捩子,劈頭從夫婦絕起,正要得生生路斷,還歸混沌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31.別集類》)顧允成又說:「釋氏要得混沌,亦是有激而然。蓋見得天地資始資生以來,相殘相賊,日甚一日,所以直要向咽喉下下此一刀耳。胡敬齋曰:『聖人有憂世心,無忿世心,是知釋氏殆忿世而過焉者也。』」顧允成及胡居仁之說,雖未必允當,確也看出釋氏的戒婬的結果,必致物種絕滅而返于混沌。 道教由「陰陽相推」之觀念,而發展出生剋為用,生殺兼重的說法;道教《黃帝陰符經》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說明了「生」與「殺」須並重,四季才能運行,萬物才能滋息不已;不似佛教重慈戒殺,棄淫厭生。 強調今生的重要,不棄今生求來生。重視今生的成就,努力從事修鍊者,今世可成仙;為民貢獻心力者,死後可以成神。《禮記.祭法篇》談到了幾個立祀的原則,都是有功於民,能救百姓災疾,捍禦大患者,才能受人民之祭祀;這種習慣,被道教保留了下來,民族英雄如關公、岳飛、鄭成功等,皆受萬世奉祀,成為護民佑民之神祇;使人勇於為人類奉獻犧牲。 提倡道教之原始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於樓觀台所著道德經,一部創世的巨著,道教的聖典,以道為天地之始,以道為萬物之母,啟示道生之,德蓄之,尊道而貴德的至理 現今大廟或是私人宮廟因為環境 道廟奉祀如來 道廟奉祀地藏 。 太上老君教導人們清虛自守,伐妄歸真,將道德融合在生活倫理的意涵中,以仁善、忍讓、無爭去依循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和諧方式,規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道德的重整,形成一種祥和而穩定人心的力量。道德為三綱五常之首,自修身、齊家、治國均有其道德之範酬,故經中以「天下百姓」為啟示的方向,試觀歷代聖賢以道德安邦治國之盛世,如堯舜讓賢其德如天而九族敦睦,民風淳樸;大禹治水,克勤其德而利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德善兼備,諸侯來朝,安天下以歸仁;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高宗「貞觀之治」均以德立政,仁行天下,百姓崇尚道德,而成為千秋盛世。 上述道教的這些特色,深植於華人心中。在海外的華人社會裡,還是普遍崇尚五行生剋、道教術數、祀拜歷代有功於民者為神祇,以及沿承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民間道教雖然有許多糟粕與包袱,卻是保存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加以改革,才能使道教重新扮演做為中華文化根柢的角色。凡道廟宮壇 是臺灣民間百姓廣為採用的傳統道教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道教、釋教、儒家二教一家合流的漢人移民合成信仰,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也包括孤魂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道教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道教信仰的神明;次者表現出臺灣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如供奉捨身救民的日本軍人;再次者如各地有應公、萬善同歸,有的更分靈者眾,如南鯤鯓代天府萬善爺;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道影響儒釋二家,長期影響中華文化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台灣從農業時代興起宗教 從繞境 廟會 法會等等 很多人跟著參加 一問三不知 加上 台灣早年一些電視劇 加快傳播速度 混淆說書式提倡...

道教科儀

道教科儀 道教沿襲古制定訂各種法儀,以護國佑民,祈福禳災,消厄解難,濟人度鬼,統稱齋醮或科儀,醮是敬天禮神,祈禳乞福之科典,齋是度亡薦拔之幽法,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能禮樂周備,心誠丹磐,必能徐忠降祥,醮事重禮儀不尚糜費,唯誠為貴。 一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齋科則曰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籙是神的秘籍,記錄天曹各屬名諱及各類幽牒文憑,古制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之規定,不可僭越,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旛立國門之上,如上階上等稱為普天大醮,壇曰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須四十九晝夜。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所設,旛立郡門之上,三階三等方為鄉紳士庶所設。醮科又有清、瘟、水、火、土等之區別,分門別類均有定制,俗稱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儀如下:引鼓入醮,鈞奏仙樂,發奏表文,告文三界,敬啟芳筵,請聖開光,安奉寶座,安灶力齋、揚旗掛燈,布平安軍,掛榜衛壇、啟請三界、開誦玉樞經、午陳進粠、看誦北斗經、三官妙經、三元寶懺、皇壇奏樂、取火分燈、捲簾、鳴金戛玉、觀帝、祝燈延壽、各壇酌獻,甘湯入醮、朝天大懺,燃放水燈、安奉孤魂、啟聖主維大法、啟師主維大法、宿啟行道、疏奏九天、安鎮真人、紀綱教法,叩謝上天、登台演拜、拜進通天表、人丁消災獻疏、灑孤淨筵,回降七星關祝三界、登座說法、施食普度、奉送孤魂、通誠正醮、酌三行之美醞、謝師、謝聖等。但科醮均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為正宗、又有煉度之齋法稱為碓科,其分為玉宸碓(度人)、鐵碓(度鬼)、水碓(度水亡)、火碓(度火血)、血碓(度兇喪)等五碓。不論齋法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亦有成規,並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及、桂品則系文昌規範。齋醮科儀所用之文書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之分別,尚有榜、表、疏、悃、函、牒、劄、引等等種類,用詞遣句多有考究,皆為其他宗教所罕見者,建醮期間必全面齋戒,並有「封山楚海」之規定,亦即禁止漁獵之意,主職之法務人員稱為「高功」,應具大法師資格。至對神之供品,僅備四喜、五果及四供養、五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而不尚牲祭。四喜即茶酒麵飯,五供養即香花燈茶果、七供養即香花燈茶果食樂、十供養就是香花藥茶果食寶珠衣,日常只用四供養,就是香花水燭,以香象無為,花示自然,水稱清淨,燭為順化,用示道教教義「清淨無為自然順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