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

民間道教

台灣由於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在傳統華人社會上產生了巨大沖擊,民國初年,西風東漸,正統道教產生了大的巨變產生了佛道雙修名詞,百姓不了解拜公媽是道是佛。但相對的,被視為中華文化根柢的道教,卻全無應變之策,過大的包容,喪失的道教自我,使得道教逐漸流失了信徒,逐漸成為民間的宗教,甚至使民眾無法區分道與佛,而誤以為拜佛即是信道,信道便是拜佛。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一龍一蛇與時俱變,道教應是最能隨順時代的宗教,卻由於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改革,而趨於沒落。《老子.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愛、儉易、謙卑,為《老子》所標榜的三大美德,但今日的道教神職人員,能遵行的似乎不多 甚至有些稱為算命師 地理師 運用五行預知 卻稱拜佛禮佛等等;相反的,在佛教的和尚中,則反而較易看到這些美德。不重人才,不重學理,使今日的道教,僅能存在於民俗中,逐漸退居成道不道 佛不佛民間道教,實在至為可惜。 但是民間道教,保留道教的特色與優點存在,如奉祀方式 敬神方式 濟世方式等等 去宣揚道教 使百姓了解 何謂道教。如果針對道教教義的諸多特點加以分別民間信仰便會成為實質上民間道教,這些特色也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今將道教的特色引述於下: 以「道」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並且認為「道」生「物」,道即在物中,道物一體;這種觀念,影響了中土的哲學,也影響了魏晉六朝的佛教,促使大乘如來藏說的形成。 敢與天爭,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借由養生以求延生、長生;不像佛教以生老病死為不可改之定數。道經中這類的話,甚為常見,《黃帝陰符經.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仙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引)《真氣還元銘》云:「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重字號》)宋.張伯端《悟真篇.卷中》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道教的這種強調人力可以勝天的觀念,在今日人類對基因組合的研究中,已被證明「百年」並不是人類的大限,人們可以借由改變基因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 強調生命的可愛,《易經.繫辭上》所謂:「生生之謂易。」《易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些都強調「生」出自於「道」,不像佛教以「生」出自於「婬」穢,為無明所成之苦果。 強調陰陽和諧的重要,主張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語出《穀梁傳.莊公三年》:「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了陰陽男女須相配合,才是天之道。道教繼承此觀念,重視男女兩性之關係,不以婬為邪穢,由此發展出房中術,使兩性關係能正常發展。明.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劄記》頁1292-279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只為化醇化生,惹出許多事,所以釋氏勘破這關捩子,劈頭從夫婦絕起,正要得生生路斷,還歸混沌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31.別集類》)顧允成又說:「釋氏要得混沌,亦是有激而然。蓋見得天地資始資生以來,相殘相賊,日甚一日,所以直要向咽喉下下此一刀耳。胡敬齋曰:『聖人有憂世心,無忿世心,是知釋氏殆忿世而過焉者也。』」顧允成及胡居仁之說,雖未必允當,確也看出釋氏的戒婬的結果,必致物種絕滅而返于混沌。 道教由「陰陽相推」之觀念,而發展出生剋為用,生殺兼重的說法;道教《黃帝陰符經》所謂:「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說明了「生」與「殺」須並重,四季才能運行,萬物才能滋息不已;不似佛教重慈戒殺,棄淫厭生。 強調今生的重要,不棄今生求來生。重視今生的成就,努力從事修鍊者,今世可成仙;為民貢獻心力者,死後可以成神。《禮記.祭法篇》談到了幾個立祀的原則,都是有功於民,能救百姓災疾,捍禦大患者,才能受人民之祭祀;這種習慣,被道教保留了下來,民族英雄如關公、岳飛、鄭成功等,皆受萬世奉祀,成為護民佑民之神祇;使人勇於為人類奉獻犧牲。 提倡道教之原始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於樓觀台所著道德經,一部創世的巨著,道教的聖典,以道為天地之始,以道為萬物之母,啟示道生之,德蓄之,尊道而貴德的至理 現今大廟或是私人宮廟因為環境 道廟奉祀如來 道廟奉祀地藏 。 太上老君教導人們清虛自守,伐妄歸真,將道德融合在生活倫理的意涵中,以仁善、忍讓、無爭去依循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和諧方式,規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道德的重整,形成一種祥和而穩定人心的力量。道德為三綱五常之首,自修身、齊家、治國均有其道德之範酬,故經中以「天下百姓」為啟示的方向,試觀歷代聖賢以道德安邦治國之盛世,如堯舜讓賢其德如天而九族敦睦,民風淳樸;大禹治水,克勤其德而利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德善兼備,諸侯來朝,安天下以歸仁;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高宗「貞觀之治」均以德立政,仁行天下,百姓崇尚道德,而成為千秋盛世。 上述道教的這些特色,深植於華人心中。在海外的華人社會裡,還是普遍崇尚五行生剋、道教術數、祀拜歷代有功於民者為神祇,以及沿承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民間道教雖然有許多糟粕與包袱,卻是保存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加以改革,才能使道教重新扮演做為中華文化根柢的角色。凡道廟宮壇 是臺灣民間百姓廣為採用的傳統道教信仰,包括揉合中國民間信仰道教、釋教、儒家二教一家合流的漢人移民合成信仰,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也包括孤魂信仰,以及臺灣原住民傳統信仰,前者隨著閩南、粵東移民由華南地區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逐漸產生具有本土風格的民間道教信仰,但大體上仍奉祀原有道教信仰的神明;次者表現出臺灣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如供奉捨身救民的日本軍人;再次者如各地有應公、萬善同歸,有的更分靈者眾,如南鯤鯓代天府萬善爺;後者有些仍保留原始特色,而部分信仰(如阿立祖信仰)則有漢化的情形。 道影響儒釋二家,長期影響中華文化思想,思想信仰互相融攝,甚至連神明譜系也彼此收編,長期混血之下,都已經有所沾染。 台灣從農業時代興起宗教 從繞境 廟會 法會等等 很多人跟著參加 一問三不知 加上 台灣早年一些電視劇 加快傳播速度 混淆說書式提倡...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   老君告正一天師曰̥天道冥運̥文象玄應̥昭而不言̥經星常宿中外̥官品各有司主̥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二星̥二十八宿兩曜五星̥皆在璇璣以齊七政̥五天大號靈斗帝君̥南北建候̥東西均平̥光極中央̥臨照四方̥吾為汝說玄文洞章̥世人受誦̥變災為祥̥至士得之̥玄景靈光̥吾已為汝說北斗本命之訣̥南斗六司之文̥度人無量̥劫劫長存̥吾今復為汝說̥玉靈瑤篇̥東斗帝君之名̥主算延年̥使傳下世̥能度三塗五苦̥八難之厄̥能與削死上生̥大計之令̥總監形魂̥玄妙眞默̥無極無窮̥ 老君曰̥東方之神̥以斗為隣̥長生大聖̥韓君丈人執我之柄̥不死之神輔我之左̥長生之君弼我之右̥司馬大神行我之政̥司命司錄延壽益算無量度人̥青帝與我護魂̥太上與我扶身̥巴元醜伯̥魔王之眞̥從我所願̥延救天人̥急急如律令̥ 呪曰 大道著明 寂默玄冥 五斗中運 四時生成 北都萬鬼 遏人年齡 我有洞章 度世長生 供養尊禮 主人精神 玄中有玄 峨峨玉京 急急如律令 東斗第一蒼靈延生眞君 東斗第二陵光護命眞君 東斗第三關天大衛集福眞君 東斗第四大明和陽保和眞君 東斗第五尾極總監眞君 老君曰̥凡人受誦̥必須至誠齋心̥東向叩齒̥心拜跪坐̥閉目存神̥如見東方無極之鄉̥玄靈帝君至眞大聖̥無鞅之眾羅列周匝̥如得監度̥有災之日̥宜於本命生辰̥或月之朔望̥月之九日̥或家庭觀宇̥以時花珍果焚香靜念̥望東斗帝君醮謝罪業̥求益壽年̥大靈所與獲福無量̥至人授度逍遙上清̥此經玄奧深不可詳̥ 太上說經周竟於玉局座謂天師曰̥玄文祕法授非其人殃及九祖̥所以賜汝流行正道̥救度天人̥令得長生̥天師再拜頂禮受之̥如法奉行̥自此傳於世矣   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 終

身為華人 自己民族的宗教 不知不可

道教簡介與教義 道教之始為「大道」,起源於中國,五千年前太昊伏羲制郊禪,升荐群祠,炎帝神農謹時祀致敬於鬼神,啟發人類元始之信仰思想,成為世界最古老之宗教。逮皇帝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以道化民治國,開中國文化之始,繼而堯、舜、禹、湯、咸遵黃帝之道,敬天修禮,而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以禦外,祀以和內祀,形成政教合一之世。 同時,老子(太上老君或稱道德天尊)崇尚自然,順符道德,其學說普及,至道廣傳,於是,周秦之際,墨、名、法、兵、陰陽等諸家,亦相繼源自道家而輩出。東漢張道陵。承道家之理論,尊黃老而立教,設科儀、典章、制度、敬天事神,視範徒眾,奉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道教始正式成為宗教,並尊張道陵為天師,一時民風淳樸,道學興盛。唐宋時期,君主多篤信道教,奉為國教,治國理民,莫不行乎以道,故政尚寬厚,君賢臣良,八荒賓服。達乎郅治。金元之際,邊族為患,屠掠甚重,道教為之溝通文化,諧和民族,居功厥偉,如王重陽大隆真一教於冀魯,邱長春遠謁成吉思汗於雪山,使大河南北之民,多獲庇護而免於難。明清以來朝代更替,國勢動盪,民間敬神祭祖之習性,仍沿道統,迄今不墬,如此,歷經五千多年的道教文化,締造成中國煇煌之歷史,亦陶鑄為亙古不變之民族性。而今,且讓我們炎黃子孫的血脈,繼續肩負起傳遞的使命,綿延不絕,直至永恆。   道教的教義 敬天法祖 天地祖先,生民之所本也。人不本乎天無以知受命之始,不本乎祖無以究歸根之宗。是以天地至善長養萬物,人本天性之善,生生不息,世世繁衍謂之天倫;祖先至親;一脈血緣,蘊育子孫,代代綿延,謂之人倫,天倫與人倫是人類傳統之根本,故敬天法祖,溯本追源,以啟發人性天賦之倫理觀念與至善的道德思想。 行教濟世 道教循乎天理,本於至善,以天利生之德,道化萬邦,善化天下,教正人心,以天理為依歸以道德為規範,棄惡歸善,修德利行,扶危救困,利濟蒼生,使民不法而治,不教而化,則邦國雍和,世界太平。又以道教傳統科儀,修齋建醮,護國佑民,誦經拜懺,祈福禳災,達悔悟罪咎,趨吉避凶,濟世利人為目的。 修道成真 修道以性命雙修為主,修性者信守「忠、孝、仁、信、和、順」為準則,修己利人,研考經藉典奧培育品德,積功累行,以「慈、檢、讓」之修真三寶,委心應物,順天應時,廣施厚與,功滿德就,為築基之備。修命則習靜服炁,採捕抽添,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三元合一,五氣朝元,如此外積善功,內修命寶並內外並融,形神俱妙,達天人合一,證道成真之境。  

簡易練氣與氣用

養生乃道教重要一環 也是優勢之一 氣對於我們來講是重要的一環!   1、練功姿式: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鬆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臥、坐、行皆可。 2、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3、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週,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庚子年太一大真人府安座大典

敬啟者 : 太上老君|大道之宗,無極之祖,潛司造化,現應化而啟師資,歷劫運而造天地,無世不世,隨機示教,萬天垂範,三界崇歸,茲值奏職大典,第七代大宗師聖誕佳辰暨第四十七代大宗師太真人府安座入火大典,本宗隆重舉行。      農曆五月十四日中午起至五月十五日止 謹定  庚子年    二天    地點:  紫霞山大羅真宰府               國曆七月四日中午起至七月五日止 舉辦項目: 恭祝道教太一宗第七代大宗師張陵農曆五月十八日聖誕萬壽,於一0 九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中午十一點十五分吉日提早舉行祝壽大典。 恭祝道教太一宗嗣熊四十七代大真人 赤蒼子得道登仙 本府興建太一大真人府完工,於一0 九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子時安座入火。 恭請各界長官、仕紳淑媛、宮主、主持、道長、師兄師姐參加、庚子年農曆五月十五早上十點為太一大真人府揭牌 並舉行祈天大典 宣疏奏天 祈求 台灣天災不生 兩岸和平安樂 地禍不臨 百姓共榮...

觀音大士 道教的稱呼 (結章)

觀音大士的來源 農曆二月十九日慶賀慈航道人圓通自在天尊聖誕 慈航女真人又稱慈航普度天尊、圓通自在天尊、觀音大士 白衣大士。 道教一開始從男女平等中便有女系神不管是六朝前或是六朝後 佛教女系神從唐代後 才記載女性成佛菩薩! 在正統道教中,慈航真人來源自道教記載,據《歷代神仙通鑑》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昔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 依照道教的典籍,慈航大士(也可稱白衣大士)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人,依照《歷代神仙通鑑》來說慈航真人商朝得到。 慈航真人是一位慈悲仙人,爲了要普救萬民,常常千變萬化,幫助千萬的黎民脫離苦難。相傳,古時有個村莊,因有天災降臨其地,慈航真人不忍見到衆生遭此劫難,能度就度,變其所化,救出萬民之苦。慈航真人在度過衆生劫難,功成圓滿後,回返天庭,這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慈航真人救苦救難之日。 觀音大士的來源 「觀音」二字,本出道教經典《度人經》(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靈書中篇•東方八天》,度人經中的「觀音」以及對其的註解,沒有明確敘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號,但是卻表明了「觀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義。並可以證明此與道教的觀世音信仰必然有關。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觀音大士的寶誥里,最末對觀音的稱號是「碧落洞天帝主」。 在野史《封神演義》小說中 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闡教十二金仙之一,闡教截教二教在「萬仙陣」中鬥法時,金光仙被收服,成爲慈航道人的坐騎。當時太上老君也暗示,慈航道人未來將投入西方教(佛教)。 可見《封神演義》野史 是將慈航道人和觀世音菩薩視爲同一位的 這是民間以此流傳的野史 非道教經典所記載 慈航道人 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為妙莊王三公主,自幼好道,王為擇婿不從。王命斬之,刀尋段段壞,後於香山修道成仙。王有病之時,大士以眼手為藥引,救活了父親。大士孝感動上天,上天以一償十,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寶相。大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剎不現身。居於普陀山落伽洞。道經對觀音信仰的記載,稱「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是道教給觀音信仰下的一個定義,同時也可以看出,在玄門弟子中有著巨大的號召力,而且在普通信眾的心目中亦有著深刻的影響。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誕,這天是觀音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的日子 第一個誕辰是:在花月(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普度眾生,救苦救難救萬民的日子。 第二個誕辰是:在荔月(農曆六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收服凌波仙子(即鯉魚精),功成得道的日子。 第三個誕辰是:在菊月(農曆九月)十九日。這天是慈航真人功德圓滿,回返洛伽山端嚴坐,成道升天之日。 《靈寶經》曰: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商王時修道於此,發願欲度世間男女。後托生南浮妙莊國王家為三女,因啞不能言,被王遺於桑阿空山之中。後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女於赤石上書字:吾姓音,汝雖不言,可憶此文也。神人知其因果,遣朱宮靈童下教治病之術。世人觀其姓是音,遂乃稱觀音。國中大旱,人民焦燎,死者過半,觀音祈天降洪水至十丈。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一老者。老者認為只有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但自己的兩個女兒堅決不允。 後知香山(觀音大士於香山遇太白星君所度化)有位仙長,有求必應。妙莊王到香山,仙長竟是他失去的三女。仙長二話沒說當即挖掉雙眼、割斷手臂,奉給妙莊王,妙莊王感動而令人在香山修建廟宇。專祀觀音。又經八百劫,化一男身,人稱慈航道人。歸命南海,觀音救苦,拔生度死,濟物利人。轉凶成吉,變禍為祥。 作苦海之舟航,為險橋之津梁。眾生慈父,萬德醫王,虔修善果。 要注意的是 道教尊稱大士 神像是坐岩石 ! 另外佛教才稱菩薩 法像是坐蓮花!

太一宗四十七代大真人 赤蒼子

黃史宗師簡介 中華偉大的道家老子的傳人----黃史宗師(道號赤蒼子),一位奉天行道的道家典範,他稟承老子的智慧和傳統的道家思想,傳佈大道濟世利生的精神,寫下近代道教發展史的嶄新格局。 黃宗師字史,名金榜,一九七八年承老子太一宗脈,接任「道教太一宗嗣熊四十七代大宗師」,成立「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掌教行化,台灣南北設立老子道場---玄都玉京山大羅天總府、玉京山大羅上仙府、雲台山大羅金仙府、紫霞山大羅真宰府、崆峒山大羅天仙府、崑崙山大羅昇仙府、太初道元院等,周興法教,廣敷宣化。又相繼成立「中華道教青年總會」、「中國道家協會」、「世界道教總會」、「國際老子道家總會」等,其信徒十數萬人,遍布海內外。 道教是大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是兩岸同根同源的宗教,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道教發揮巨大的傳承貢獻,黃宗師一向以道教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的和諧交流,他認為中華民族不容切割,血脈不容分歧,傳統不容背離,團結是每個人民共同的責任,唯有團結一致,才能營造全民之福,才能為萬代子孫開啟繁榮昌盛的美好時代。 黃宗師以宏揚道教固有文化,整合道教體系,規範正統科律典制,神職奏授儀規,沿襲傳統祈禳醮祭,護國安民,廣化道德思想,佈善行仁,淨化社會人心,促進國家安定祥和,世界和平為目的。 其推動台灣道教,拓展道務情形如下: 推動兩岸道教文化交流,促進兩岸人民之和諧,增進兩岸人民之情誼。 推廣佈道工作,以道德善化人心,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延及於社會,各個推己及人,互相轉遞,互相傳化,共同創造一個沒有犯罪的和諧社會。 輔導道教廟宇正統的科儀、經典、禮節、規戒等協助處理宗教相關事宜,予以扶持道務之推動與發展。 辦理神職人員資格審核及授證工作。 設立道教學術研究進修機構,研究及推廣道教學術,培育專業人才,普及道學教育。 舉辦與推行各項慈善濟助公益活動。 整合道教各宗脈,將具有正宗的教義、法門、脈流、派別、保存宗派泒流之歷史循源與傳承。 八、舉辦科醮法會,如金籙大齋、玉籙齋醮、黃籙齋儀、羅天大醮、清醮、水醮、火醮、平安醮、謝土醮及安龍伏虎等。為地方人民上禳天災,下解地禍,護安國家境域,保佑社稷百姓。 以神算易卜推斷流年行運之禍福,氣數之興衰, 為信徒消災解厄,趨吉避凶。 黃宗師具有根深的崇道思想,主張修德行仁,及溯本追源敬天法祖,這是人類的老祖宗用以啟發人們內心真正具有的道德意識,因為有敬天畏天的思想,無形中產生自律自戒的效應,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隨地不離修德行仁的善念,於今之世,所以亂象滋長,社會脫序,貪暴無妄,罪惡叢生,實基於世風偏離道德的規範,因此唯有從思想上的根本淨化,才能成就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道教信仰的神和仙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 《漢書·藝文志》 神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又是道教的核心內容。 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為兩大 類,即“神”和“仙”。 神是指神祗,包括天神、地祗、地府神靈、人體之神、人鬼之神等。 其中天 神、地祗、陰府神靈、人體之神一類的“神”,是先天存在的真聖,按照《抱樸子》的說法,屬於 神異類,“非可學而得”。 (見《抱撲子內篇·論仙》) “仙”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 道教所追求 的得道成仙的“神仙”即此。 仙真實際是經過修鍊而成的具有優異功行的傑出人物。 “神”和“仙”的 含義是不同的,她們的區別,質而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 由人而天的謂仙。 神是先天的,而仙則是後天的。 “神”和“仙”在內涵上雖說有所不同,但都屬於“道”的信仰。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化育天地 萬物,那麼對天神、地祗等的信仰當然屬於道的信仰,並且道教最高神“三清”則直接是道氣所化。 仙真是學道、修道而得道成仙的人,自然也屬於道的信仰。 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有著寵大的神團體系。 給眾多的“神仙”下一個統一、確切、 全 面的定義,無疑是很困難的。 但我們可以從道教信仰的各路神仙中,窺探“神仙”之真諦。 一、天神 天神是上天之神。...

道統傳承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 爾時 元始天尊 在玄景之上 清微天中 九色玉堂 昇七寶座 放大光明 普集萬靈 與天教化 十方天尊 道君老君 帝君元君 丈人聖人 萬萬仙眾 俱來詣座 聽宣妙法 於是 梵王稱善 帝釋欣歌 仙樂自響 隨光而至 是時 太上老君 身離玉座 步躡蓮花 真人 侍於左右 玉女扶於曳裾至 天尊前...

農曆七月普渡 請好兄弟吃大餐 一年只有一次

農曆七月普渡 請好兄弟吃大餐 一年只有一次  中元節是中華文化上在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百姓慶祝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萬靈的節日 融合著道教規範 中元節也稱為地官赦罪日,當佛教傳入中原後又以此日為盂蘭盆節 在現今西藏 或是 印度根本沒有的節日,在東亞中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不少有華人的地區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動。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 七月十五日 也俗稱鬼節、七月半。 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地上一切亡靈的日子,七月一日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在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也是道教思想和儀式,又稱為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緬懷黃史大真人 紀錄影片

   黃史宗師稟承老子的智慧和傳統的道家思想,傳佈大道濟世利生的精神,寫下近代道教發展史的嶄新格局。 從民國六十年代迄今宗內人數有萬人之多 其中不乏中生代道教社團負責人 培養出的人才 桃李滿天下。一生致力於道業,成就恢宏,謹恭錄於下: 民國五十二年建立崆峒山大羅天仙府 民國六十四年成立中華道教嗣熊宗師府 民國六十五年建立雲臺山大羅金仙府及神州道教嗣唐天師府 民國六十六年就任中華道教太一宗嗣熊四十七代大宗師 民國六十七年建立玉京山大羅上仙府及雲台山劉伯溫廟 民國六十八年建立紫霞山大羅真宰府 民國七十年蔣總統經國與蔣緯國將軍晉見大真人 民國七十二年籌創中華民國道教青年會 民國七十九年籌創中國道家協會 民國八十年大真人黃史與大真人張源先兩派合作開啟融和之道 民國八十年邀連戰副總統舉辦道教懇親大會 民國八十五年成立臺灣五方財神總廟 民國九十年成立崆峒山七代軍師總廟及七代神醫總廟 民國一0一年在香港成立非營利組織世界道教總會擔任主席 民國一0二年將四十七代宗師傳承至四十八代宗師同年晉陞道教嗣熊四十七代大真人 民國一0五年世界道教總會加入聯合國組織,就任聯合國NGO世界道教總會主席,帶領道教進入聯合國並再造道教高峰 民國一0五年成立玄都玉京山大羅天總府

尊道德貴

Send your story and get a chance to win cover space

空氣與養生

《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內心空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滿,腎氣獨沉。”其含義是說:春夏秋冬,人體要隨著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干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臟活動失調而發生病變。具體而言春令屬木,肝膽應之,若違背了春生之氣,則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會發生肝氣內鬱之病患;夏令屬火,心臟與之相對應,若違背了夏長之氣,則太陽之氣不能生髮,就會發生心氣內虛之病患;秋令屬木,肺臟與之相應,若違背了秋令,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若違逆了冬藏之氣,就會發生腎氣而下瀉內病。 氣候環境的變化規律是萬物有生而死、有始而終的根本法則,順應它就會健康無病,違背它就會患病。 《黃帝內經素問》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說人體不僅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進一步闡述道:“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交流,保持協調平衡。 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外界環境因素之一。人體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機體從空氣中吸入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氧氣,並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排入空氣中,以維持生命活動。通常一個成年人每天約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萬公升,重量相當於13.6公斤,空氣進入體內在表面積為60~80平方米的肺泡裡,經物理的擴散,進行氣體交換與吸收。因此,空氣是否清潔和有否有毒成分,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大氣是清潔的。然而人類的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的發展,向大氣中排放的物質,其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複雜,從而引起空氣成分的變化,以致對人類和其它生物產生不良影響,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大氣中污染物現在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已經產生危害或受到人們注意的大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範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是煤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和氟化氫、碳化氫、氨和氯等,世界每年排入大氣中污染物約6億多噸。 當空氣中的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1952年12月,英國倫敦發生了一次大氣污染事件,一周內死亡4703人,比歷年同期多死亡3500~4000人。 所謂大氣污染,一般認為是指在空氣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過了環境所能允許的極限,而使大氣的質量發生惡化,對人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態、生活、工作、建築物設備以及動植物生長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發生影響和危害,這種現象即稱為大氣污染。 空氣污染的來源有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自然污染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大風暴等,多半是一時性的。人為污染則是經常存在的,包括生產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交通運輸污染。 交通運輸污染是指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裡邊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烴類及鉛化合物等多種有害氣體,是目前在城市構成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尤其是排放在近地面的街道空氣中,距離人很近,能直接被人吸收,危害更大。 生活性污染主要是爐灶和采暖鍋爐排放的煙塵和廢氣。生產性污染主要是工礦企業向大氣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如火力發電廠、冶金廠、煉焦廠、石油化工廠排放的煙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我國的燃料以煤炭為主,石油次之,煤的含灰量為10%~30%石油為0.2%。一般情況下,工廠每燒一噸煤約有11公斤的粉塵、60公斤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氣。所以一個工業城市當大量鍋爐集中在局部地區時,它造成的大氣污染是十分嚴重的。 人們在空氣污染不嚴重時,往往不介意,這時混進空氣裡的各式各樣的有害雜質就乘人不備,闖過一道道關口,侵入人體。 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雖然是緩慢的,但潛在的威脅很大。首先受害的是呼吸器官。由於呼吸道粘膜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很大,肺泡總面積達50~100平方米,並富有毛細血管,在這樣大的面積上和污染物接觸,吸收很快,能引起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全身中毒。其次是消化道,空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到水、土壤和食物上,污染了水和食品,進而對消化系統造成危害。此外,污染物還可對皮膚、粘膜直接造成危害。 若大氣受到嚴重的急性污染,能使居民發生急性中毒。在西方國家,由於大氣污染而發生的急性中毒事件,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20多次。最嚴重的一次就是震驚世界的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其煙塵濃度最高達每立方米4.46毫克,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最高濃度達到1.34PPm,為平時的6倍;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4天中死亡4000人。發生事件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為前週的9.3倍;冠心病死亡281人,為前週的2.4倍;心力衰竭死亡244人,為前週的2.8倍;肺結核死亡77人,為前週的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它呼吸道患者死亡率都有成倍增長,甚至在事件過後兩個月內,還陸續約有8000人死亡。屍體檢查所見:主要為化學燒灼性的炎症改變和因急性閉塞性換氣不全造成急性組織缺氧。 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中混入的致癌物質逐漸增多,如多環芳烴、砷、鎳、石棉等,尤其是多環芳烴中的苯並芘,是空氣污染物的主要致癌物,能誘發肺癌等多種癌症。 空氣污染除了直接污染外,還有許多間接危害,如大氣污染物能吸收太陽輻射線,影響陽光強度,特別是紫外線。大家知道,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照射皮膚還能使體內生成維生素D,防治佝僂病。但由於空氣污染,城市的太陽輻射強度比農村低10~30%,其中紫外線減弱10~25%,城市人的健康當然會受到影響。 此外,污染物還能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飛機、車輛安全行使,使車禍增加。由於空氣污染物中的灰塵和煤煙,常落滿街道、庭院、居室,污染環境。若是惡臭、刺激性的氣體,更使居民遭殃。 若空氣一年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在0.085毫克/立方米時,就危害植物生長,減低農業的產量,影響綠化和大氣的自淨作用,也可腐蝕鋼鐵、破壞建築物、損害橡膠與皮革製品等。 道醫認為,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的壽命的長短。因此要求人們除了盡可能主動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外,還要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環境,從而創造適宜的環境,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指出: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命。 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只要住到背山鄰水、氣候清爽、土地肥沃、泉水清冽的地方,就能保證住戶安寧。據史料記載,他在老年時,就選擇了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至百餘歲方乃駕鶴西去。又如,自古僧侶皇族的廟宇行宮,多建在高山、海島、多樹林的風景優美地區,說明我國人民對於理想的養生環境的選擇,是有獨​​到認識的。 古代的道家哲學思想就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如“天人和一”、“融入自然”、“順應自然”等觀點。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工作和居住的正常進行,促進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利於民族的繁衍興旺。 道家思想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認為萬物都孕育著生命,都具有適合其存在的最佳環境和條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則有創造益於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理想環境的能力。

道家變道教的過程

道家變道教的過程 (一)中國上古文化一統於“道”。乃原始觀察自然的基本科學,與信仰天人一貫的道教哲學的混合時期。約當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國上古史所稱的三皇五帝,以至黃帝軒轅氏的階段,為道教學術思想之遠古淵源所本。 (二)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開始發達,從此建立民族文化具體的規模;而以政治教化互為體用,是君道師道合一不分的時期。約當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開始,即唐堯、虞舜、夏禹三代,為道教學術思想的胚胎階段。 (三) 道、儒本不分家,天人、鬼神等宗教哲學思想萌芽的時期。約當公元前一千七、八百年開始,白商湯至西周間,為道教學術思想的充實階段。 (四) 道、儒漸次分家,諸子百家的學說門庭分立,正逢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約當公元前七百餘年開始,是儒家思想與道家各立門戶,後世道教與道家學術思想開始分野的階段。 (五)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從繁入簡,分而又合。神仙方士思想(方士意指道士前身)乘時興起,配合順天應人的天人信仰,帝王政權與天命攸關的思想大為鼎盛時期。約當公元前二百餘年開始,自秦、漢以至漢末、三國期間,為道教學術思想的孕育階段。 (六)漢末、魏、晉時期,道士學術與道教宗教思想合併,約當公元一百餘年開始,為道教的成熟時期。(現今有道教人士稱道教自創於漢代張家天師昧之史實) (七)南北朝時期,因佛教的輸入,促使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遂欲建立自己的宗教,藉以抗拒外來的文化思想,約當公元二百年開始,為促成道教的成長時期。 (八)唐代開國,正式宣布道教為李唐時代的國教,約當公元六百年間開始,是為道教的擴張時期。 (九)宋代以後,歷元、明、清三朝,約當公元九百年間開始,為道教的演變時期。 (十)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道教實已衰落之極,五百年而有王者興,道教前途命運的興衰,將視中國文化道、儒、釋的三大主流是否真正合一,以及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情形而定。在未來的世紀中,道教或許能另外形成一光芒四射的人類宗教亦未可知,於此唯有期諸來推廣。  

道教的名稱來源 知道乎?

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迴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執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侷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入道分為七階 本宗要旨

入道分為七階 本宗要旨 太一宗要旨 道士凡有七階:   一者天真、謂體合自然內外純靜。   二者神仙、謂變化莫測超離凡界。   三者出逸、謂舍光藏輝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謂函潛學道仁者自安。   五者出家、謂捨諸有愛脫落囂塵。   六者在家、謂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七者祭酒、謂屈己塵凡救度危苦。 道教諸神 https://www.i9stars.com/taoism03-2/